刘尚希:政府要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避免无意的动作引爆或者遮盖风险
因疫情影响,本期讲坛未进行视频录制。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刘尚希演讲实录。
原文标题《从“风险-成本”视角看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怎么来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一般都是基于统计数据,从消费、投资、进出口、物价等角度去分析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应当说当前形势是非常严峻的。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有各种各样的观察视角,以什么样的视角更能解释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及其变化走势呢?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视角——“风险-成本”视角。“风险-成本”视角不仅可以解释和观察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还可以作为一般的分析框架去观察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运行变化。
为什么要从“风险-成本”视角来看问题?因为经济主体行为是普遍扩张还是普遍收缩,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经济行为的变化取决于成本。预期成本高了,意味着预期利润减少,投资者会减少投资甚至不投资,等待观望。经营的成本上升了,经营会发生困难,导致亏损甚至无法持续经营而退出市场。
大体来说,成本包括两类:一类是实体要素成本,一类是虚拟风险成本。过去研究的成本,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有不同维度的定义,其实几乎都是实体要素成本,观察视角是历史的,是“过去时”。虚拟风险成本指的是风险转化而来的成本,观察视角是未来的,是“将来时”。风险怎么会转化为成本呢?风险是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的成本毫无疑问不是实体成本,但是风险会使企业的运行成本增加,如融资成本、资产减值准备等。尤其是不可控的公共风险,会使企业成本全面上升。
从当前疫情就可以看到,爆发疫情后,各个企业要防控疫情,要做抗风险准备。从国家角度来说,防控疫情要采取管理措施,物流、人流都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成本自然升高。对服务业而言,比如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等,影响更明显。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的现实案例样本,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可以看到企业成本的变化,今年3月份的经济数据出现明显下滑,与疫情有直接关系。
当然,还有一些风险不属于疫情风险,比如俄乌冲突就是地缘政治风险,看起来影响是局部的,但是它能产生“蝴蝶效应”。虽然俄乌冲突发生在欧洲,但在全球的影响非常大,比如石油、天然气、粮食价格都因此而上涨。为什么粮价上涨呢?因为乌克兰、俄罗斯都是粮食出口大国,不少国家都依赖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粮食出口,俄乌冲突导致粮食不能出口,全球粮食供应减少。风险不断上升、传递、放大,进而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这对中国也会产生不小影响,因为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天然气也是高度依赖进口。这些影响都是地缘政治风险引发的,风险转换为实体成本。这通俗地说,就是购买同样的东西,要花更多的钱,成本就上升了。
当前的风险成本越来越大,尤其在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公共风险水平上升,风险成本就会普遍上升,经济就会收缩。所以,从“风险-成本”分析框架来观察和认识当前的新形势是有解释力和说服力的。通过“风险-成本”分析框架,观察风险转化为成本的过程和机理,用“风险成本”这个概念来表达,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观察当前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它与风险到底有什么样的关联,风险怎样转换为成本,怎样影响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走势。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论及的风险是基于公共性或公共化的风险,即指公共风险,市场风险只有当与公共风险相联系时才涵盖其中。
一、政府连续多年降成本,而企业依然感到成本压力大
这些年为了稳定宏观经济形势,在宏观政策方面一直强调给企业减负减压,比如减税降费,2020年减了2.5万亿,2021年减了1.5万亿,今年预期要达到2.5万亿,实际执行下来可能比预期的更大。尽管多年来宏观政策重心放在给企业减压上,但企业为什么越来越感到成本压力上升呢?是什么因素对冲了降成本政策的效果?高度概括来说,就是风险。
从“风险-成本”分析框架来看,高风险就是高成本。当前进入新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风险成本”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种不确定性和公共风险都会内部化为企业成本,导致企业成本压力不断上升。与此同时,部分龙头企业的风险外部化,导致公共风险水平上升,从而转化为所有企业的成本压力。当前的治理转型不到位,新规则的构建速度与旧制度的解构速度不匹配,也会导致公共风险的扩大,从而促使各领域成本的全方位上升,包括企业成本、居民生活成本、政府成本都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