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钕铁硼材料有近三成应用于汽车行业。其中在传统汽车中的应用以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为主,其次为ABS(防抱死制动系统)、汽车油泵等零部件。在新能源车方面,高性能钕铁硼主要运用于永磁同步电机(将电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一种电力元器件)当中。驱动电机性能直接决定了爬坡、加速、最高速度等指标,而永磁电机在反复启停、加减速时能保持较高效率。
与尚处于亏损状态的造车新势力相比,既有大众、丰田、通用等传统车企,又有理想、威马、零跑等新能源车企客户的正海磁材则赚得盆满钵满。根据2022年一季度业绩,公司营收同比增长71.39%,为10.65亿元,净利润则暴增187.97%,至8372万元。从2021年的年报来看,正海磁材2021年实现收入33.70亿元,净利润2.6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2.46%和99.22%。
那正海磁材又是凭啥站上了新能源风口呢?原来传统车企仅需0.3-0.4kg钕铁硼,而新能源汽车的用量则是传统车企的7倍。根据东方证券研报,目前每台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一般需要2-3.5kg的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成品(均值为2.5kg);据GGII(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2019年新能源汽车用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占比达97.51%。
目前,钕铁硼永磁材料及组件为正海磁材贡献高达98%的营收,其中新能源汽车的收入已经占据33%,至11亿元。
虽然正海磁材新能源业绩实现了暴增,但从整体营收来看,并未实现爆炸性增长,整体营收从2015年16.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3.70亿元,同期净利润仅从1.6亿元增长至2.65亿元。
这与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2021年营收达1304亿元不可相提并论。这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正海磁材等一众钕铁硼永磁材料厂商来说,它们生产原料主要来源于稀土,而稀土在我国是受到严格管控的资源。
也就是说,虽然手握新能源和稀土两大市场热点概念,但正海磁材的成长想象力却有限。在上市11年后,股价不仅没有实现暴涨,甚至还跌破了发行价21.09元/股,截至2022年7月11日收盘,报14.94元/股,市值仅为122.5亿元。
和正海磁材的赛道一样,“正海系”另一家上市公司正海生物也是一个技术门槛高,且头部玩家少,闷声发大财的赛道。正海生物是做生物再生材料的,产品涵盖口腔修复膜、生物膜、骨修复材料等组织修复材料。2021年正海生物营收为4亿元,净利润达1.68亿元。其两大核心产品口腔修复膜和可吸收硬脑(脊) 膜补片的毛利率分别为90.39%和92.58%。
虽然这个行业“暴利”,但在口腔修复赛道,正海生物的优势并不大,当前仅盖氏一家就占据我国口腔科骨植入材料行业约70%的市场份额,国产产品仅占约15%的市场份额。
除了口腔修复,正海生物另一核心产品可吸收硬脑(脊) 膜补片,是神经外科的高值耗材产品,但在进入了集采后,价格一降再降。2021年河北省硬脑(脊)膜补片集采平均价格从1.6万元降至1000元左右,平均降幅91.46%,最高降幅99.21%。
在秘波海一直秉持多元化策略,不断开辟新的赛道,进军不同行业背后,是需要源源不断资金支持的,上市就是加速发展的“捷径”之一。
03 接连上市折戟背后
对秘波海来说,仅仅将正海生物和正海磁材送上市是远远不够的,于是秘波海在2017年与2021年又相继推动旗下的正海合泰与正海科技冲刺上市,但这两家公司的上市之路就并没有那么顺畅了。
2017年7月,在正海生物刚刚上市两个月后,正海合泰就公告正式接受上市辅导。成立于2006年的正海合泰,主要从事汽车内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产品包括汽车顶棚、车厢地毯、天窗遮阳板、座椅后护板、衣帽架等。一汽集团、奇瑞汽车、神龙汽车、郑州日产、浙江吉利等都是其客户。
但在三年后,也就是2020年3月,正海合泰公告称“因自身战略发展需要”终止了辅导,这次IPO无疾而终。秘波海没有放弃,而是换了旗下另一家公司接力启动IPO。2021年2月,正海科技再次启动IPO。
成立于2011年的正海科技是一家触摸屏厂商,其营收50%来自汽车电子触摸屏。根据招股书,2021年上半年正海科技营收为5.07亿元,净利润为4274万元。丰田、日产、本田、奔驰、通用以及吉利、长城、长安、奇瑞等车企都是其车载领域终端客户。但是与行业龙头长信科技2020年68.43亿元的营收相去甚远,且正海科技17.77%的毛利率也较长信科技26.46%低近1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