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
这两年,我们是一部好的现实题材电影都拍不出来了。
凤毛麟角到,开始集体纪念《我不是药神》上映四周年。
你说,这是资本逐利,没人愿拍吗?
Sir倒是有另一番解读:
就算好不容易火了,又怎样呢?
还不是遭遇跟莫言一样的命运。
去年黑马《雄狮少年》。
一部被央视认证,弘扬岭南民俗,展现草根逆袭的励志动画。
因为主角眼睛小,所以就是丑化国人,迎合西方。
完全无视:
这是一个“丑”的个体,被踩到烂泥里,依然实现自我的故事。
更不必说,去理解“丑”代表的不是外貌,而是窘迫环境的外化。
这还是形象上的。
如果不幸还原了一点社会的瑕疵,那是更不能忍。
最近上映的《隐入尘烟》。
去年唯一一部入围柏林电影节的华语片。
刚放出预告片,就被网友抓住把柄:
“怎么又是这种反映中国落后的故事,坚决抵制。”
可是,导演李睿珺为了贴近真实,带领剧组在西北边陲生活了十个月,海清创作角色时以一位当地老奶奶为原型,男主更是本土素人。
但不管。
你拍了落后的面貌,就算是反映现实,也还是卖惨。
入围柏林更是罪加一等:
这年头还靠外国人镀金?
今年口碑最好的年代剧《人世间》。
年初开播,都说演技在线、细节真实、集体破防。
讲述一家人破房搬新房,贫苦到富裕。
感人至深的平民史诗。
妥妥的“歌颂新生活”。
一听到迪士尼买下版权?
哦,跟当年莫言拿诺贝尔一个道理。
就爱揭露中国“又破又旧”呗。
且不说这些作品,本质上都是安全、正确的:
要不然怎么过的审,又怎么能卖出去?
更关键是。
这两年,我们还缺唱赞歌的电影吗?
好不容易,看到一些描述私人情感、原生家庭的电影。
哪一部不是打温情、和解的舆论安全牌?
最出格的电影,可能是《爱情神话》和《盛夏未来》了。
还敢让主角们稍微有那么一点“三观不正”。
当创作者们已经如此心照不宣,如履薄冰。
还要对那些敢丑、敢穷、敢黑的电影口诛笔伐,消灭干净后又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局?
去年FIRST青年电影节,发起人说了这么一段话:
这一代年轻导演,已经下意识地自我审查,自除锋芒。
小心到什么程度呢?
“床戏都少见了”。
他们更关注自己的生活、家庭,关注如何与自己相处,却对集体性的公共议题选择性忽视。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那种批判但不是批评,思辨但不是抗辩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品了。
那些东西如果最后只能写在历史教材上,变成文献,不再鲜活,还是挺遗憾的。因为你会看到有些东西逐渐缺失,最开始它可能是个六边形,第二年变成五边形,第三年变成四边形。
九年前,贾樟柯携新作《天注定》亮相戛纳电影节。
一位中国留学生很生气,质问贾樟柯:
你离开了煤矿会死吗?为什么不能拍点中国人光鲜、美好的东西?
如贾樟柯所说,我们打开国门,见过世面了,似乎还是没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Sir格局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