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不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而是:
我们怎么处理历史和现在,个体命运和集体叙事的关系。
有一位北大教授翻出旧照,对莫言的指责。
他说,照片白白胖胖,怎么说小时候吃不饱啊?村里一天死了十八个人?
分明是造谣!
Sir只能无奈一笑。
原来有些事一直不提,最后真的会忘记,会消失,会成为“造谣”。
因为写这篇文章,Sir又翻看了一些关于莫言的资料。
其中最五味杂陈的,是这个2001年蔡康永对莫言的采访。
这哪里是采访。
这是一个正中我们额头的时代的回旋镖啊。
当年莫言说,因为自己没出新书,盗版商都等不及了,以他的名字,写了三本书:
《引爆激情》
《岁月情殇》
《我有一个家》
现在的莫言,依然在为盗名而辟谣:
蔡康永问,你刚开始发表小说,会不会受到审查?
莫言回答:不用。
那是十年动荡刚结束,进入80年代的作家,还没有放下心中的禁锢,自我审查就足够严格了。
如果说莫言的写作,是个逐渐解放自我,剥除文学的工具性和粉饰功能,开创一代先河的过程。
那么这“先河”,今天正在网上遭到截流。
很多人开始把解放了的禁锢,重新一个个加之在文学上。
当年的《丰乳肥臀》发表,还在部队的莫言受到单位的“再教育”,而负责处理他的小组连小说都没读过。
怎么办呢?
大家每个人读一章,分工干活:
从自己阅读的章节里挑问题
然后给我凑出一个“几大罪状”来
今天的网友呢,或许连一个完整的章节也读不完,就开始断章取义地筛字眼,搞批判了。
敢情,我们活着活着,活回去了。
20多年,还停留在“描写阴暗面,取悦西方”这个腌得臭的问题上原地踏步,甚至还变本加厉了。
文学不唱赞歌,重新有了罪。
Sir不理解。
这就是文学和电影的未来?
想想莫言走过的路。
我们未来有一天,是否还要重走一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奇爱博士多店老板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