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龚方毅 黄俊杰
编辑丨黄俊杰
辜朝明(Richard Koo)是那种当经济岌岌可危时,才会被人惦记的人。状况稳定时,这位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的业余时间也更多些,又捡起了做手工模型的小爱好。6 月底在办公室接受《晚点 LatePost》视频采访时,他背后的书架上就放着两只他之前亲手做的相机模型。
最近两年,辜朝明的名字又频繁出现在全球主流媒体上。他又变忙了,像 1990 年代那样经常接受采访,为糟糕的经济状况提出建议。
上一次辜朝明这么受关注是 2008 年。正好赶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他的专著《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出版。在书中,辜朝明详细解释了日本经济危机为何如此严重且漫长。
当时,全世界都在迫切地希望有人可以总结过去,以理解自己将要面对的恐怖。那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辜朝明的书也被新一届白宫经济幕僚参考。起草《美国就业法案》拯救经济时,奥巴马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经济学家卡尔·夏皮罗(Carl Shapiro)基本照搬辜朝明对日本衰退的描述来解释美国面对的问题:“一些家庭在危机前过度消费,正进行痛苦的调整,修复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这是辜朝明最重要的经济观察:资产负债表衰退。
1990 年之前,日本人普遍相信房价永远会涨、自己永远不会失业,并且薪酬永远会增长。他们据此消费、贷款 30 年买房、重金投入子女教育。
经济泡沫破灭后,人们的奖金没了、甚至丢掉工作,但需要支付的住房贷款和教育费用却丝毫没有减少。于是很多人节衣缩食、耗尽以前的积蓄弥补亏空。
日本企业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二战后,日本企业顺风顺水,习惯从银行贷款加速扩张、高价炒楼炒高尔夫球场。泡沫破灭后,企业抵押给银行的资产跌得一文不值,如果银行追究起来,这些公司都已经 “技术性破产”。于是日本企业也不再投资,甚至裁员降薪,用赚来的钱偿还债务,来修复资产负债表。
说起那段旧事,辜朝明伸手捂住嘴,生动地低声模仿起那时日本商界的恐惧。“企业家肯定想赶在别人发现前处理好。银行也不敢说真话,虽然他们清楚客户的抵押资产缩水到什么程度。”
资产负债表衰退是可怕的。
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一个企业的投资就是另一个企业的收入。当几乎所有家庭都不消费、几乎所有企业都不投资,经济就会进入漫长而剧烈的恶性循环。当时不管央行怎么降低利率,日本人和日本公司都不再贷款。
按照辜朝明的测算,泡沫破灭让日本损失了 1500 万亿日元财富,更严重的是让日本企业和家庭连续 15 年将主要收入用于还债。整个日本经济因此错失了 15 年。
辜朝明很理解日本怎么会麻木地造出这样一个泡沫,他亲身经历了全程。
1954 年,他在神户出生之时,美军刚结束对日本的占领,日本的工业产值和二战前差不多。等他 13 岁赴美留学的时候,日本的经济发展已被世人称作奇迹:新建的东京塔高过了埃菲尔铁塔、第一条新干线以每小时 200 公里的速度往返于东京、大阪。
1980 年代,辜朝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完经济学硕士,进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担任经济学家。那是日本经济的顶峰,后来发明了网络浏览器的硅谷创业者、投资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当时在读高中,他觉得毕业后要搞高科技,得学好日语。
45 年持续增长,让日本人和日本企业坚信未来只会更好。从银行借多少钱投资、买房都不是问题,过几年就会涨回来。辜朝明 1984 年回到东京担任野村综研高级经济学家,他从办公室出来走 15 分钟就是东京皇宫。如果把皇宫按泡沫最高峰的东京地价卖掉,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加州。
盛极而衰只要一瞬间。
1990 年的大衰退就像开始后,辜朝明在崩溃中寻找规律,写专栏、上财经节目反对政府经济政策。日本政府当时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因为按照经济学届当时的主流看法,企业永远把利润放在第一位,因此只要借钱成本足够低,企业就会借钱发展,从而激活整个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