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朝明:“不借。这是我们的经营哲学。”
泡沫终究会破,但破的时候能留下什么?
《晚点》:就减少损失、修复经济方面,日本政府当时还有哪些地方本可以做得更好?
辜朝明:太多了。我们在大学里学到的经济学告诉我们,货币政策几乎是万能的,出问题那一定是政客糊弄的结果。但当资产负债表衰退时,货币政策失效,财政刺激至关重要。短时间内人们很难接受这种转变。
我当时受到的最大阻力是,多数经济学家说,辜朝明疯了,明明是政府滥用财政政策导致资产泡沫、最后变成衰退。为此我不得不一步步论证,向他们证明政府这时候不能依赖货币政策。
一些意识到货币政策不管用的人开始认为衰退是结构性问题,推崇立即放松政府对行业的管制,让邮局、铁路私有化。我一点也不反对这种结构性改革,但这可能只解决 15%-20% 的问题。衰退根源仍在于所有人忙于修复资产负债表。当然,最终日本政府做了正确的事。
欧洲后来也遇到相同事情。2008 年金融危机以后,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欧洲开始讨论结构性改革,没有实施财政刺激,导致经济长期疲软。
有一个国家吸取了日本的教训,美国。显然奥巴马政府内部有人读了我的书,然后分享给其他最高决策者。2012 年,美国两党要求停止已经持续四年的财政刺激。但美联储和白宫扛住了压力,保留了必要的财政刺激,避免美国经济重陷衰退。美国制造了那场全球金融危机,但他们却比欧洲更早走出来。
《晚点》:谈到政府应对 2008 年金融危机,当时中国推出 4 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之后不断有人怀疑一揽子刺激计划导致了资产泡沫。
辜朝明:我认为 2008 年 11 月的 4 万亿计划救了全世界,尽管有一些人抱怨刺激规模太大。
因为这个刺激计划,当时中国几乎是唯一进口额超过出口的国家。
在那样的环境下,政府不太可能精确量化刺激规模。刺激多了,通胀和资产泡沫来了,但过两三年政策逐渐退出,泡沫可能会跟着减少;如果刺激不够,经济崩溃,再修复的代价无法估量。
后来可能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变向加码货币政策,助推了泡沫。但总体上我认为全世界都应该感谢中国的 4 万亿计划。
还有一点,人民币和日元没有在那场危机中跟随英镑和美元贬值,我认为这也极大地帮助了世界经济,否则我们将看到所谓的竞争性贬值、重蹈 1930 年代大萧条货币战争的覆辙。
《晚点》:今年以来,全球资本市场似乎多次因为主要央行收紧货币政策而恐慌性抛售,市场为何如此紧张?
辜朝明:我反对量化宽松很长时间了。没人借钱,资金在银行系统内空转会产生危机。但大家都想借钱,赶上银行几乎可以无限放贷,也会产生大问题。
近期市场恐慌,全球主要央行为了遏制通胀不得不收紧货币政策。可即使收紧,银行还是愿意放贷,因为太多的钱留在银行系统内。
这与 1979 年 10 月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通过加息遏制通胀时的情况不同。当时我还在联储,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规模限制了放贷规模。直到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一路提高到 22%,通胀才终于被遏制。我想,央行可能只有通过影响资产价格、甚至允许资本市场一定程度的崩溃来遏制人们举债、银行放贷的欲望,才能进而控制通胀。
所以我要提醒投资者们,不要仅仅因为市场崩溃就指望美联储或者其他央行介入救市。现在中央银行政策发挥作用的唯一途径,也许是让资产市场崩溃一下。
《晚点》:量化宽松会导致资产泡沫,退出量化宽松会令资本市场崩溃,这算不算用一个错误纠正另一个错误?
辜朝明:紧缩政策如果刹不住车的话,可能再来遍资产负债表衰退。我不认为现任联储主席鲍威尔等政策制定者会允许这事发生。只不过由于资产价格前期上涨太多,在估值重回合理区间以前,联储很可能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对于那些高位买进的投资者,可能有得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