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着月入十万来,带百万欠债走,年轻人离开大城市前都失去过什么?
2019年7月,郑州千禧广场建筑群夜景 视觉中国
苏祥云决定开酒店,酒店的地址选在一家工厂附近,很快就赚回了本。生意最火的时候,酒店前台的接待厅里都有人愿意住,“五十块一晚,就睡在前台的沙发上。”日子眼看着好起来,“赚钱了,给孩子十万八万零花钱都不是什么问题。”他还花了十二万,托人让儿子在郑州最好的中学读书。
生意的红火催发着野心,于是他又借了些钱,总共投入几百万,贷款开了酒店的二店、三店,打算大干一场。他想要将酒店开到全郑州,乃至全国各地,做到像“如家连锁酒店”那样的规模。
像浮萍一样,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郑州,希望能在此生长扎根,直到风雨来临。
郑州伤心往事
后来发生的事情,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一点——房市黄金期在疯狂上涨后宣告结束,再接着,疫情来临,地产行业暴雷、烂尾、资金断裂。硬件程序员李托尼说,“在郑州买房,如果你不选择头牌开发商的话,你真的要掂量一下你的楼会不会烂尾。”
2021年,李托尼在老家许昌买了一套房子,为了尽量稳妥一些,他精心挑选了当地较有名气的开发商,但也遇到了烂尾问题,小区绿化、地下车库等设施不达标,政府验收不通过,开发商强制交了房。
李托尼的朋友在郑州买的新房也迟迟无法交付,大体盖了百分之八十之后,开发商跑路了。“后来他们业主们自发捐了些钱,把电梯装上,绿化搞了搞,就这样硬着头皮凑合住进去了。”
今年5月,一份名为《人间剧本,两千作者》的文档在网络上流传,由670名硕博业主在两天内写成,这些业主们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医学博士、大学教授、公务员、高精尖技术工作者等。文档多达7万余字,用来催促停工已久的地产商复工。
海啸没有料想到,自己买来等着拆迁投资的房子最终却抵了债。
2019 年底,疫情在全国各地爆发,从城市蔓延到村子里。海啸投资的养猪场,饲料、兽药等物资储备一点点耗光,“把人的粮食都给猪吃了,还是顶不住。”五千头猪,有的活活饿死了。
不到半年的时间,养猪场倒闭,海啸和发小的钱全都赔了进去。为了还债,他把刚买不久的房子卖掉,车子抵给要债的人开走,还欠了别人二十多万。
2020年2月,疫情时期的郑州街头人民视觉
他在床上躺了两个月,靠女朋友在美容店的工资交上每月1900元的房租。抽烟喝酒,想自己怎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感觉就是人生跟断了片一样,很颓废。”“那段时间干什么都倒霉。”他去应聘商务司机,被骗了五百块体检费。后来再路过面试的那家公司,才发现玻璃外贴着“共享办公室”几个字。
再后来,他在网上认识了一个代驾司机,自己也开始跟着干。24小时不下线,睡觉也不脱衣服,起来接到单子就干。跑了快一年的时间,海啸转而去接着跑网约车。
“不拼不行了,除了每个月的生活开支,还有信用卡要还,我总不能靠女朋友养着吧。”加上朋友借给自己的几张信用卡,海啸手里目前有十三张,来回倒。
“郑州干网约车的很多都是负债,要么就是有很大的生活压力,都是有经历的人。”海啸说,在他组建的郑州网约车行业群里,从他们的微信昵称就可以看出一二:张记串串可以外卖、厨房电器专供(李帅)、A 黄金珠宝钻石批发、DY鞋业 可用花呗信用卡……
疫情堵住了许多人谋生的渠道。
曹建业的公司曾经每年有百万的流水。他是开封人,初中毕业后,从农村去广东东莞打工,带着积蓄回到郑州,开了一家工程设备公司,负责给工厂和企业销售和上门安装监控系统。他的工作需要去各地出差,哪里有活就去哪里。此起彼伏的疫情,阻碍了城市间的流动,各地施工进度陆陆续续地暂停,撑不下去的只能倒闭。
作为工程行业的下游产业,曹建业的公司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接到的活越来越少,工程款越来越难收回,他的公司资金紧缩,员工一个接着一个离开,直至最后彻底解散。
2020年3月,因疫情,郑州一公交车上乘客较少 人民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