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份额上看,泡泡玛特无疑是国内潮玩市场的领跑者。自2010年成立以来,泡泡玛特打造了Molly、Pucky等知名IP,并依靠盲盒破圈。但从最新数据上看,作为行业龙头的泡泡玛特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7月15日,泡泡玛特发布的中报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上半年预期收入增速下滑至30%,净利润同比负增长接近35%。受此消息影响,7月18日泡泡玛特股价大跌13%。而自去年2月创下106港元历史最高股价以来,泡泡玛特市值从1500亿港元跌至300亿港元,总市值缩水幅度达到80%。
如同名创优品一样,泡泡玛特将其业绩下滑归咎于新冠疫情这一不可控因素。一方面,公司线下门店较多分布于一二线城市,因而相较于去年同期,今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较大,部分区域暂停了若干线下店铺和机器人商店的运营;另一方面,疫情影响部分地区物流的时效性,从而影响线上销售;此外,疫情影响客流量及消费者消费意欲减弱,进而影响业绩增速下滑。
从渠道上看,潮玩消费极为需要线下消费带来综合沉浸式体验服务,短期来看其仍将受到疫情带来的冲击,泡泡玛特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同样也会是名创优品TOP TOY品牌未来将面临的问题。
另外,相比欧美等成熟市场,我国潮玩市场集中度较低。与此同时,腾讯、哔哩哔哩、红杉资本、创业工场等企业也在加快入局国内潮玩市场。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已有超过千家企业名称中含有“潮玩、潮流玩具”。可想而知的是,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
此外,随着国内潮玩市场的快速发展,诸如创意不足、形象雷同、过度依赖头部IP效应等问题也愈发突出,进而导致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不高,产品复购率较低。
在原创IP方面,TOP TOY与泡泡玛特等头部玩家存在较大差距。2021年年报数据显示,泡泡玛特原创IP营收为25.87亿元,收入占比为57.6%。对比来看,TOP TOY仍是以第三方品牌以及授权IP产品为主,自研产品占比仅为30%,且是以漫威、Hello Kitty等知名大IP联名合作款为主。
IP自研能力的不足也体现在盈利能力方面。招股书显示,2021财年,TOP TOY毛利率仅为11.7%,截至2022财年中报,TOP TOY毛利率进一步下滑至3.2%。对比来看,2021年泡泡玛特毛利率高达61.43%。
按照公司规划,TOP TOY品牌致力于潮流玩具平台的建立,进而与“名创优品”品牌形成互补,进而实现更高的产品溢价,并由此抓住由年轻人主导的“第三次消费浪潮”。
但从现实状况来看,TOP TOY品牌短期还无法为名创优品贡献太多营收,过低的毛利率则说明品牌仍处于培育期,无法改变名创优品持续亏损的现状。对于陷入滞胀困境的名创优品来说,未来是否还能重回良性增长,实属难料。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