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飞从不过问买方购买数据的用途,“我管那么多干嘛,问了别人也不说。”
但实际上,这些包含大量个人信息的数据已经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基本物料”。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公民注册手机卡、银行卡,以此作为诈骗犯罪的基础工具,或是利用这些信息对诈骗对象进行“画像”,实施精准诈骗。
卖家出售的消费者网购订单信息,包含姓名、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央广网发)
在记者电话求证过程中,近半数消费者表示曾接到诈骗电话,甚至部分人多次接到境外诈骗电话,这些诈骗人员能够详细说出他们的姓名、住址、网购订单等信息。其中,有些是要求他们通过银行转账,有的是以返还商品优惠为由要求提供银行卡。
李铁表示,购买这些数据的人,主要是出于商业目的和诈骗。出于商业目的,例如推广营销、获取新用户、提高销售额、获取竞争对手客群等,而诈骗则尤为常见,甚至还有人借此来进行勒索。
杨蔚同样表示,一般个人信息数据泄露后常被用于营销推广和电信诈骗。而在电信诈骗中,在校学生、留守老年人会成为电信诈骗分子重点关注的对象。
2016年8月21日,刚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山东临沂市高三毕业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陈文辉等人以发放助学金的名义,骗走了徐玉玉全部学费9900元,徐玉玉在报警回家的路上猝死。
2017年6月27日,此案在山东省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陈文辉、郑金锋、黄进春等7名被告人均表示认罪悔罪。
根据法院披露的信息,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被告人陈文辉、郑金峰、黄进春等人通过网络购买学生信息和公民购房信息。随后冒充教育局、财政局、房产局工作人员,以发放贫困学生助学金、购房补贴为名,以高考学生为主要诈骗对象,拨打电话骗取他人钱款,金额共计人民币56万余元。
李铁表示,电信诈骗犯罪产业链的背后,盘踞着以公司化体系运营的网络犯罪集团。
诈骗的大部分话术围绕高额回报、高收益展开,后续再以账户异常、流水不足、银行卡异常无法提现等理由实施诈骗,常见的骗局类型有刷单、假冒金融App、电商购物退款等。在他看来,电信网络诈骗背后折射的是各类信息的数据安全。
网络黑产分子攫取个人数据信息,经过处理加工后批量标价卖给电信诈骗团伙,后者再利用这些信息获取受害者信任,以实施诈骗。
公安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公安机关侦办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黑客等重点案件1.8万余起,打掉为赌博、诈骗等犯罪提供资金结算、技术支撑、引流推广等服务的团伙6000余个,查处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非法获取系统数据人员3000余名,抓获行业内部人员680余名。
个人信息泄露后,立案难、维权难
杨蔚也曾遭遇个人信息泄露,而其后的维权之路让这位网络安全领域的专家都感到无比艰难。
就在今年“3·15”当天,杨蔚接到某房产中介的电话,对方精准地说出了他所居住的小区和楼层号。“骚扰电话的精准程度,真是令人发指。”杨蔚尝试举报,但过程并不理想。
杨蔚说,这类案件举证大部分容易因扩散渠道不具有单一性和唯一性,导致无法确认泄露主体而败诉。
网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一些App时,如果不授权就用不了任何功能,但授权同意后就表示用户让渡了自己的个人信息,给予App运营主体获取权限。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手机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现象多次遭受质疑的原因。因为容易滋生数据黑产,引发违法犯罪。
此外,依靠暗网交易软件获取的数据来源更加私密,形成监管盲区,给执法部门带来很大困难。杨蔚认为,要从上游如支付环节或数据源头解决问题。
被泄露的个人信息当作商品贩卖(央广网发)
为加强对数据安全、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近几年国内颁布多部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包括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商务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北京市中治律师事务所律师郭聪认为,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