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益生菌?
其实,益生菌产品是华大集团近几年新开发的产品线,主打口号是“民族的基因,民族的菌”。
对华大入局益生菌以及生产规模研发等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多次联系华大基因,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有媒体分析称,华大入局是因为近年来主营业绩下滑,而益生菌产业大爆发。
一方面,华大基因(300676.SZ)财报显示,2018年和2019年,华大基因净利润连续两年下降。2020年,受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市场需求激增的影响,公司业绩回暖;2021年,公司再陷净利润下滑的局面,同比下滑幅度也持续扩大,从2018年的2.88%扩大到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中的46.59%。
另一方面,“减肥瘦身”“提升免疫力”“美容护肤”,益生菌这些常见宣传功效正好撞到消费者的心坎儿上。
除华大集团外,众多玩家都盯上了益生菌市场的“蛋糕”。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2022年全球益生菌产学研发动向白皮书》显示,我国益生菌研究领域高歌猛进,是全球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中国市场规模呈持续增长趋势,产品达到上万种,在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的健康意愿强烈,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元以上。
目前,我国益生菌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添加于婴幼儿奶粉、酸奶、饮料中。此外,益生菌还可以直接作为冲剂、固体饮料、压片糖果等终端消费品。
天眼查APP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3000多家益生菌相关企业,45%的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内。分区域看,山东省、湖北省、江苏省拥有的相关企业最多,占比分别为16.1%、12.7%及10.8%。益生菌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赛道。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发现,在益生菌赛道上,有蒙牛、伊利、澳优等乳企;也有善存、妈咪爱、合生元、汤臣倍健等保健品头部品牌;还有零食消费品牌,例如来伊份推出了益生菌奶片糖,三只松鼠上线了益生菌坚果水果燕麦片,江中猴姑有益生菌饼干;还有不少品牌推出了各式各样的益生菌洗面奶、益生菌面膜、益生菌牙膏等。此外,Wonderlab、每日的菌等新锐消费品牌,也入局益生菌赛道。
根据A股“益生菌第一股”科拓生物(300858.SZ)的招股书显示,其向蒙牛等乳企售卖原料菌粉业务的毛利率超过60%。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1688等平台发现,很多工厂都表示,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任何益生菌产品。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一般按照公斤计算,国产的肠道健康功能的菌粉是6000元/公斤,进口的则要达到1万至2万元/公斤不等。
在1688平台,有代工厂客服明确表示,一款代工生产的益生菌产品一般一盒里有10小袋,每袋有5克内容物,每袋的益生菌含量不足2g,原料生产成本5毛钱左右,单纯从生产环节来看,每盒(规格:10袋)成本仅5元,“包装如果漂亮点,每盒成本也就5〜8元,销售好的话可以卖到50元/盒左右。”
缺乏国标的益生菌市场亟待规范
为什么益生菌市场会显得如此混乱?
目前,国内还没有对“益生菌”的规范定义,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益生菌行业国家标准。为了规范企业使用益生菌,卫生主管部门发布了《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2021年的修订版中规定,可用菌种有16种。
“通常情况下我们选用标准时的顺序为国标行标团标。有国标和行标时优先选用国标和行标;没有国标和行标时,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可以自主牵头制定团体标准。” 澳优乳业中国区副总裁、锦旗生物董事长刘学聪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2021年4月,由锦旗生物研发团队研发的鼠李糖乳杆菌MP108(Lactobacillus rhamnosus MP108)获得国家卫健委批准,是目前《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中唯一的中国专利菌株。这也是中国婴幼儿益生菌菌株本土化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