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镇银行业务员下村跑农户。图 / 受访者提供
自救和隐患
日益收缩的空间里,村镇银行不得不寻找自己的出路。
最简单的竞争优势来自于降低资质门槛——这可以迅速扩大贷款客户的数量。要评估客户的资质,最简单的办法是提供抵押物,比如房产,四大行和一些股份制银行,在贷款前期都会有这一要求,但对于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来说,这一步就足够难了。
陆遇山所在的村镇银行,依旧想争取到这部分客户。最后,他们想出的办法是,允许三家客户签署一个“互保协议”,其中一家出了问题,另外的两家承担责任,名为“三家联保贷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缺少抵押物的情况下,获得一些承诺和保障。
时间也是需要把握的优势。“说实话,其他银行放款放得很慢,因为它有个流程”,陆遇山说,如果是像那样层层审批再等到放款,少则需要十天半个月,长则一个月都拿不下来。但村镇银行是独立法人,“三天、五天就可以把钱给你搞出来”。有什么问题,那“解释一下就可以了”,缺少什么材料,“能够提供补充的东西来证明就可以了”。
就连征信报告,也同样可以有“谈的余地”。和别的银行一样,村镇银行在给客户贷款时,需要客户提供征信报告,上面会显示出贷款人在各类银行机构的所有贷款情况,其中,资产会被分成五类:正常、关注、不良、损失、可疑,除“正常”外,另外四类都属于异常情况。对于一些大银行来说,一旦某一笔贷款被分类在“关注”一类,就可能不会提供贷款,这是非常硬性的标准。
但村镇银行会更加灵活地处理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去了解这种‘关注’是怎么形成的”,陆遇山说,换句话说,一些非主观的违约记录,可以被村镇银行包容。有一回,征信报告显示某位客户存在法院未执行款项,他们虽然马上警惕起来,但客户本人解释,“已经结清了,只是征信上面还没有更正过来”,于是,在要求对方提供结清证明之后,贷款还是如期发放下去了。
然而,这样的灵活处理,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判断失误——银行大着胆子把钱贷出去,最后那笔贷款还是出了岔子,陆遇山反思,哪怕在前期解释得再清楚、情况再特殊,“毕竟被执行过,说明还是有问题的”。这样的次数多了,他们也不得不开始紧张,征信记录有问题的,“还是应该小心一点”。
翟金诺也有同样的遭遇。那是一个农场户贷款,当时,那个客户发来了流水,说自己的经营状况“特别好”,银行直接放了200多万,但后来,他们只得到一块荒地,甚至连愿意开发的房地产商都没有。
事实上,金融业本身是一门规避风险的艺术,对于重资质的银行业来说,这些自救手段,随时可以演变成隐患,给村镇银行带来潜在的危机,又随时随地爆发。
比如,“无法预料到的”的事情越来越多。如今,陆遇山常常遇到的情况是,明明前两个月,这家企业还看着活得好好的,“所有人都认为它没问题”,但两个月之后,就出问题了。最开始,听到哪家客户经营不善,陆遇山都是不相信,觉得“怎么可能嘛”,一了解具体情况之后,才知道真的出事了。
讲究人情世故,也成为隐患之一。知道翟金诺在村镇银行上班之后,甚至有熟人直接找上门来,开口就是,“我做生意赔了,贷款贷不下来,你给我推荐几个村镇银行,我去贷一贷”。翟金诺知道,他干着一份待遇优渥、旱涝保收的工作,哪怕在大行贷款,批得也快,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但是,村镇银行缺少这样的优质客户,光凭他的工作,就能直接放款。
最终,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村镇银行产生过高的不良率。《2021年度村镇银行调研报告》显示,村镇银行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66%、3.7%、4%。而截至2020年末,国有大行的不良率仅为1%,股份行不良率为2%,城商行不良率为2%,农商行不良率为2.4%。
只是,这种不良率,被看做“必须付出的代价”,几乎所有的村镇银行,都要学会和高风险共舞——门槛就像一个筛子,让更优质的客户流向大型银行,但村镇银行还是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来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