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邢自强:中国要防止房地产硬着陆 救助政策要迅速出台
总体来讲,美国希望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要撇开中国,但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中国也会采取很多应对的办法。但是对中国来说,过去我们更多依赖于外需,但是随着外需的减弱以及外部降低对中国的依赖——这不可能完全做到,但是会有一定的体现——指望外需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还像过去这么大是不现实的。目前中国在全球出口贸易中的份额大概是16%,这应该已经达到了顶部,可能在将来会缓慢的回落。所以,中国面临更大的挑战是怎么扩大内需,怎么畅通内循环,否则,中国将来可能会面临通缩压力。
付鹏:两位都谈到了全球产业链的核心问题。目前跨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现状在发生非常大的一个变化,他们究竟在担心什么?毕竟中国产业链的上下游、基础设施建设等理论上都比越南、印度更强。其实我在2015年、2016年走访过越南、印度,我对越南经济能实现高速增长并不惊讶,但是我也不认为单凭越南这样的经济体可以完全替代对中国的这部分投资。那么,真正影响跨国企业投资决策的是成本和效率,还是有其他的考量?
邢自强:这是一个很好的见解。
但从整个产业链布局的角度,我觉得这只能说是没有近忧,但是远虑在不断增强。三五年前,中国无论是市场消费者,还是从产业链本身上下游的一体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等,提供的机遇都是无与伦比的,那时候大家确实不太会考虑别的因素。为什么现在跨国企业和产业链要考虑别的地方?这三五年有几个因素在变化。
一,地缘政治因素成为了影响商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俄乌战争之后,原来赖以为生的产业链上的一环堵了,整个产业链可能就彻底断了。所以大家把过去单纯以商业优先、效率优先变成了也得考虑更多地缘政治上的安全因素。这就是为什么墨西哥受益于美洲产业链的回流和投资,因为墨西哥离美洲这些国家近,相对可控。
二,是关于对中国经济本身的判断。这和我刚才提到的一个观点相关,我们要避免经济出现永久伤疤,才有助于打消产业链想要搬迁的疑虑。
过去几个月,我参加了不少跨国企业的亚洲高管与其全球高管、董事会的研讨,在亚洲或者中国的高管,当然是不希望出现产业链搬迁的,毕竟生根在这里,经营了几十年,对上下游、市场机遇很了解,且已经注入了巨大的投资。
但最大的问题是,远在欧美的全球总部对中国的疫情防控走向、居民消费低迷持续长度、地产引发的风险传导链条,和地缘政治长期的潜在风险,较为担忧,而当地(中国或者亚洲)的一把手,无法在以上几个层面给出清晰的答案,因而说服不了全球一把手。
简单来说,就是明后年中国经济是会恢复到疫情前的潜在增速,远高于美国的增速,进一步缩小与美国经济体量之间的差距,还是会遇到一些永久性的伤疤,使得潜在增速回不去了。美国的经济体量还是比中国要大,中国的GDP大概是美国的70%,美国如果维持百分之2点几的潜在增速不变,那么中国一年至少增长4%以上才能逐渐的缩小双方的差距,实现在经济体量上的东升西降。这是全球跨国企业都在关注的现象。
李迅雷:邢博讲得很有道理,中国的民间还是充满了活力,中国跟印度的人口总数差不多,但中国的劳动力数量是7.9亿,而印度只有4.7亿,也就是说中国的劳动参与率非常高。中国人求生存、求发展的欲望是很强的,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接着邢博刚才讲的,我也专门算过中国的GDP增速达到多少的情况下能够超过美国。我大概算了两个情景,一个是如果中国每年的GDP增速比美国高出两个百分点,那么中国的GDP总量可以在2035年超过美国,前提条件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要维持在6.7左右的水平,不能够大幅贬值。另一个是如果中国GDP增速比美国高出1.5个百分点,那么中国的GDP总量可以在2040年超过美国。
2020年以前,中国的GDP增速几乎是美国的两倍,所以在那个时候大家对中国经济未来将超过美国的预期是比较乐观的。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2.5%,美国则是3.2%,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比较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