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罕见癌症大多人发病一年就去世,作家卖房治病奇迹般撑10年!
师永刚:我在MD安德森附近一个被称为“休斯敦癌症村”的社区,遇到过国内来访学的医生。他们在国内本身就是外科医生,来这里访学,回国后会得到重用的机会。闲聊时,大部分对美国的外科医生的意见集中在手术量少,手笨。有一个手术做了8个小时,这位访学的医生说自己3个小时就可以把它做完,看他们做手术,着急。
我刚开始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后来看久了以后,我觉得国内的手术创新,到现在来说,在世界上总体还处于跟随而不是领先的状态。做的多真的不代表你技术好,也不代表复发机率少。
比如我有位朋友,查出脑动脉瘤。他先在北京找到一家医院,结果发现这家医院使用的是法国的第二代技术,而欧美已在使用第三代技术,手术成功率要高很多。后来他选择了去美国做了手术。
这位朋友告诉我,做手术多,并不一定就可以做好手术,或者可以做一个完美的,不留后遗症的手术。这些都是理念的问题。
杨瑞春:面对癌症,中外医生的治疗思路差异还是很大。这些差异我之前也不太了解,也是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的地方,我想大部分公众甚至医生也并不了解这种理念的差异。
师永刚:我是希望通过对这家治疗癌症的顶级医院的客观叙述,来给国内的病人、医生,带来一些思考与启发。
我个人希望有更多的医生们看到这本书并且有些触动。比如我希望医生能不能腾出时间,成为一个研究型的医生,而不是一个手术工匠。比如我希望有更多的医生愿意坐冷板凳,去做一些罕见病的专家。其实研究透了某一个罕见病,等于你在全世界都会达到这个治疗的顶峰。比如我的化疗医生兰斯教授,他在MD安德森20多年的从医经历中,专门研究成人泌尿生殖道癌的治疗。他被公认为治疗阴茎癌,晚期转移性睾丸癌和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专家。他制定了阴茎癌(一种罕见的肿瘤)的化学疗法和靶向治疗的治疗标准。目前全世界都在采用他的方案,治疗这种癌症。
而我的主治医生哈勃,则是肾上腺皮质癌方面的顶级专家。
癌症病人的人生,就是一场艰难的马拉松
杨瑞春:你这次回到安德森,复查的结果怎么样?
师永刚:复查结果是稳定,也就是stable。我是今年5月10号去检查的,现在已经有3年半时间没有做治疗了。这是一个我期待已久的重要消息。
我正在进入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的随诊期。传统意义上讲,如果治疗结束五年,且没有复发,就达到了医学上的临床治愈。我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年半。到达这个时间后,我还需要漫长的一年一次的随诊,并且没有时间表。癌症病人的人生,就是一场艰难的马拉松,因为终点看上去遥遥无期。
杨瑞春:你现在去美国正好在疫情期间,应该还是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才能过去吧?比如来回机票、隔离等等。
师永刚:疫情期间出国,特别困难,我去年回国是从美国中转荷兰阿姆斯特丹,然后转到广州,再到北京的一个奇葩旅程,隔离需要21天,很折腾,但是我觉得也挺好,起码能回国嘛。这次我回来,发现现在休斯敦癌症村这边中国病人已经很少了。
杨瑞春:因为疫情,很多人确实很难出国接受治疗了。
师永刚:我所了解到的,目前的很多国际医疗中介机构都处于破产的边缘,少数几个还在维持状态。我是5月份过来的,在这个地方只有大概3、4户癌症病人,其中有3户病人是疫情期间没回去,目前这已经变成了印度人聚集的地方。现在这里快成了“中印友好村”了。
早年中国病人特别多的时候,我还是群主,加了很多人。最痛苦的经历就是,看着那些每天跟你在游泳池边一起聊天、喝茶的那些病友,最后一个一个的被你从那个群里删掉(许多去世了),这个过程特别难过、特别痛苦。后来我干脆把群解散了。
杨瑞春:命运对不同的人,面目差别真是非常大。你书里我印象特别深的,有个老顾对吧?老顾来了之后不仅把病治好了,女儿来照顾,还得了一个女婿,算是癌症村里一个特别幸运的病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