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出品|北京青年报 腾讯新闻 腾讯公益
记者|张帆
摄影 摄像|高曌 郭茂勇
编辑|计巍
在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我们见到了一群80、90后,他们是这里的修复师、临摹师、研究员,以及展示交流员。来这里入职前,他们有人大学刚毕业,有人经历过创业的成功,有人在富士康流水线当工人,还有人离了婚辞了安稳的工作。
研究所远离城市,他们无一不是在年轻时就当起了石窟里的“面壁者”。有人从4800公里外的福建沿海来到这里,像种子寻到沃土般,在龟兹壁画这棵大树旁扎了根;有人则是在长久的“面壁”中发现,这些石窟里的壁画是“有温度的”,它的残破中隐藏着来自1700年前的丰富信息。
在克孜尔孤独而漫长的时光里,他们常常被问到,留在这里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能离群索居地坚持这么久?一些意义藏在细节里,例如出差返回,看到茫茫戈壁中那片绿洲上的石窟时,内心莫名地兴奋。或是一个曾经离职的员工,告别时,看到好几位同事眼含泪水,才发觉有些连接很难割舍,后来他又回来了。
研究所的修复师正在养护石窟
遇见
7月末的新疆,上午10点不到,阳光暴晒着石窟工作站的矮房。修复师杨杰从房间里走出来。他穿黑色短袖T恤,戴白色防晒袖套。下身的工装裤和短靴是发旧了的灰黄色。
屋外树下停放着一辆白色面包车。杨杰等修复师们和4名实习生都上了车,才和另外两个同事背朝司机挤在了摆在后备箱的小板凳上。这车是他们从工作站到石窟间唯一的代步工具,人多时,座位就不够用了。引擎发动后,车驶出工作站,过石窟保护区的大门,随后在灰黄色的群山间缓慢前行。
20多分钟后,库木土喇石窟到了。正值旅游旺季,但这里尚未对游客开放,四周只有公路和戈壁滩,手机在这里收不到信号。刚刚结束上一个修复项目,杨杰他们这次来库木吐喇石窟,是为了配合这里的开放计划,对石窟进行日常养护维修,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去除失效的历史加固和治理壁画局部较严重的病害。
目前,这处石窟和克孜尔石窟等9处石窟群,均由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保护和管理。研究所设在克孜尔石窟景区内。“克孜尔”就像是这些年轻人的“大本营”,保存着349个洞窟和近4000平方米的壁画。约公元3世纪至公元8、9世纪,古人在这里开窟造像,克孜尔石窟是我国现存开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
历史上,它曾遭遇西方探险队的劫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英、法、德、日等国的探险队先后到克孜尔石窟,带走了大量壁画、彩塑等珍贵文物。其中,德国探险队揭取的壁画面积近500平方米。
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些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开始得到关注。新疆龟兹研究院(即今天的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先后奔赴多个国家,经过20年的努力,收集到8个国家20余家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的470余幅克孜尔石窟壁画的高清图片。借助数字化等技术,大部分的壁画已经找到其所出洞窟及被切割的位置。
然而,现存原址的石窟壁画仍面临着诸多病害的侵袭。包括杨杰在内,研究所8名修复师的工作,主要是围绕9处散落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石窟群开展的。
洞窟内墙壁上一些曾为保护壁画而涂抹的水泥,已失去了应有的保护作用,且会对壁画长期保存产生不良影响,需要想办法去除掉。墙壁上现存的壁画,局部存在地仗层酥碱等病害,地仗酥松,需及时治理。一些壁画地仗层边缘跟岩体已经分离了,有脱落的隐患,也需要进行针对性保护处理。在进行壁画回贴时,需要先把背后岩体清理干净,然后用加固材料对岩体进行加固,再填泥回贴地仗层。这些都是为了让壁画保存得更久一些。由于和泥土直接打交道,从洞窟内出来时,每个修复师身上都落了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