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日韩,国产新能源车打入BBA老巢,电动车大战一触即发?
近期,蔚来的第三个品牌计划被曝出,代号“萤火虫”,定价区间将聚焦在10-20万元,且前期只在欧洲市场销售。
今年3月,小鹏P5正式在丹麦、荷兰、挪威以及瑞典欧洲四国共同开启预订;与此同时,荷兰首家小鹏汽车品牌直营体验店开业。与蔚来、理想等其他造车新势力一样,此次小鹏采取的也是“直营+授权”新零售模式。但这一模式是否真能撬动北欧市场还有待考验。
小鹏通过经销商进入海外市场,在国内的销售体系中经销商的比例也不低。采用经销模式,能减少小鹏销售、售后、门店投入的压力,但这也容易损伤自身品牌和消费体验等。目前,小鹏的计划是在2023年-2025年,新出的所有车都支持中国、欧洲甚至更多国家的安全标准。
而理想的出海计划暂时仍旧处在“观望”中。理想汽车总裁沈亚楠也透露,理想汽车已建立了负责海外市场的团队,研究海外市场的产品和渠道模式。
但是,由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仍普遍面临巨额亏损的情况,能否持续将资金投入到海外市场的运营、仍是一件犹未可知的事情。
如果要说国产新能源产品线最为丰富的品牌,那么一定是比亚迪。凭借自身的垂直整合能力和丰富的产品序列,上半年在国内狂卖60多万辆。根据比亚迪此前披露的7月产销快报数据显示,当月海外销售新能源乘用车4026辆。这是比亚迪首次披露相关海外销售的月度数据。
比亚迪在海洋系列的打造上融入了更多的“大众化”设计,围绕e平台3.0或许将是比亚迪之后出海的核心,只是目前车型系列并不完善。
即便接连与欧洲、泰国经销商达成合作,当下比亚迪的海外战略还并未走上规模化。一方面由于比亚迪国内销量火爆,产能较为吃紧;另一方面,比亚迪王朝系列针对国内市场打造,中国元素较为浓厚,是否能在海外市场获得消费者青睐还有待考察。
另外,相比较奥迪在欧洲起诉蔚来,马斯克前段时间为“比亚迪抄袭Model 3”的推文点赞,也是对比亚迪近一年多销量增长感到压力的体现。近期比亚迪海洋系列的第四款车海狮也被曝出谍照,其车身尺寸和外形轮廓都不免让人联想到Model Y。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价格竞争”不再是最主要的竞争手段,车企需要通过知识产权、差异化服务、个性化服务等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
除了蔚来这套用户体系和比亚迪的多产品路线可以形成差异化外,智能化也被认为是国内车企出海的一大利器。
其中作为智能化中较为重要的高阶辅助驾驶能力,几乎成为了多数车企争相布局的领域,小鹏汽车也以较完善的辅助驾驶功能和较低的接管频率在国内受到了不小关注,但也在海外的布局中造成了难题。
国内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现在以“多感知硬件+高精地图”为主,而由于城市级高精地图审批时间、准确性、时效性问题,前期建图和后期维护均需要大量投入,短期内也只能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推广。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前段时间采访中也透露,小鹏的自动驾驶将会逐步移除掉对高精地图的依赖。
虽然国内也有如毫末智行这样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厂商,但由于海外交通法规和道路情况的不同,在国内所累积的自动驾驶数据也很难直接移植到欧洲市场。
再者,即便在欧洲市场累积了足够的道路数据,在欧盟GDPR数据法规的限制下,也需要在当地建立数据储存中心和相关的算法分析团队,成本也将大幅增长。
在高举自动驾驶旗帜的特斯拉身上,由于FSD迟迟未能进入中国(已向美国、加拿大市场推送,预计年底向欧洲市场推送),其在国内选装率也不过1-2%,全球开通率为11%左右。因此,短期内车企出海还是要将盈利目标放在硬件上。
根据EV-EVS数据显示小鹏汽车在欧洲1-7月销量仅有不到500辆,小鹏海外业务多名负责人也在5月的组织架构调整中离职。
因此,在为国产汽车成群结队出海而呐喊的途中,也要清晰认识到海外市场的差异和本地化适配经验的不足。同时,老牌车企的反攻与特斯拉的规模化生产,也极易让还未站稳的部分品牌“失去重心”。对于国产车企来说,确定了渠道销售体系算是真正进入海外市场。至于赚钱的目标还尚且有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