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留纪甲胄鱼。图片来源:杨定华
甲胄鱼类可能在中晚寒武世就已出现,但在寒武纪中晚期和奥陶纪大部分时间长期沉寂,化石发现寥寥无几。奥陶纪所发现的也是零碎化石而已。然而,进入志留-泥盆纪时代,甲胄鱼类开始兴旺起来,科学家在世界各地发现了该时期各种各样的无颌鱼类化石。
科学家发现,这些化石身上披着骨质的甲片,头部和头后侧的结构还没有分开,活动并不灵活,躯干部不具有胸鳍和腹鳍,身体前部具有骨板或鳞甲,因此一般将它们称为甲胄鱼类。
甲胄鱼类是如何兴起的呢?奥陶纪末期气候剧烈变化,发生了赫南特大冰期,导致了显生宙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使得无脊椎动物大量灭绝,曾经喧嚣热闹的古生代海洋出现了广阔的生态空位。甲胄鱼类因祸得福,在熬过了大冰期后,终于在志留-泥盆纪时期迎来辐射性的演化。

甲胄鱼类的黄金时代来啦!

化石资料表明,志留纪甲胄鱼类已经演化出以下几大类群:盔甲鱼类、骨甲鱼类、异甲鱼类、花鳞鱼类和缺甲鱼类等,海洋成了甲胄鱼类的天下。
进入全盛的甲胄鱼类时代,辐射演化出了 300 多种异甲鱼类,200 多种骨甲鱼类和近 100 种盔甲鱼类。这些“披盔戴甲”的鱼类体形大小不一,小的体长几厘米,大的几十厘米。外表形态差异也很大:异甲鱼类身体呈纺锤形,口周围有扇形排列的口片,或许可以用来刮取食物;骨甲鱼类头甲呈马蹄形,有成对胸鳍,头甲上具特殊的侧区,可能用于容纳如感觉器官等多个器官。
甲胄鱼类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多数种类在海底营底栖生活,靠滤食海底有机物为生。有的种类如杯甲鱼类,有厚的鳞片,但缺少鳍,只有倒歪尾。较进步的鳍甲鱼类,游泳能力强,能在水层表面取食。大多数甲胄鱼生活在淡水中。
到了泥盆纪时,这一大类早期的脊椎动物达到了繁盛时期,各种各样的无颌鱼形脊椎动物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2021 年我国还在云南曲靖新发现约 4.19 亿年前的盔甲鱼类三尖鱼科的一个新属种“刘氏镰角鱼”。

刘氏镰角鱼生态复原图。图片来源:郭肖聪
甲胄鱼类的兴旺历史再次佐证了一个事实:凡是一个新兴的门类出现,其发展的早期阶段总是为数甚少,在生存斗争中暂时处于劣势。当我们发现它们存在时,常常已是这类动物处于辐射大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化石中,一个类群的早期原始代表常常缺乏,或者非常稀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