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发现的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充分展示了志留纪有颌鱼类的面貌,表明至少在不晚于距今 4.4 亿年,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在当时还是汪洋大海的我国华南地区欣欣向荣了;到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

新塑梵净山鱼生态复原。图片来源:傅渤渊、傅保中
有颌鱼类虽然在志留纪已经出现,但是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早期的原始有颌鱼类主要是小形的盾皮鱼和棘鱼。泥盆纪中期以后情况则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不但像粒骨鱼这样的盾皮鱼类已发展成为巨大的凶猛肉食者,同时更进步的鱼类如软骨鱼类、软骨硬鳞鱼类、总鳍鱼及肺鱼等均已得到很大发展。
显然,在与有颌鱼类的竞争中,甲胄鱼相形见绌了。原来或许是先进的、适应环境的甲胄鱼变得落后和不适应了。先进的取代落后的,适应的淘汰不适应的,这是生物发展中的自然规律。
随着有颌鱼类机能越来越完善,类群不断繁盛,甲胄鱼所占据的生态水域必然被有颌鱼类所替代。在此状态下,甲胄鱼类只能走向没落和灭绝。而无颌类后裔即便演化至今,也只是海洋中极为小众的一个群体。可见,“上巴”和“下巴”在生物的演化之路上有多重要!
出品 科普中国
作者 冯伟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监制 中国科普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