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就是这几年文创这个概念本身火的基础逻辑所在。
那为啥到文旅就凉了?
经过和多为从业者的深入沟通,我们总结可选的原因会有三个:疫情、自己没做明白,或文旅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首先,疫情是肯定要背锅的。
即便2021年国内疫情得到了一定控制,但多数景区还有限流,多地还有“非必要不出省”的政策要求。同时,一年多的疫情隔离也让游客的旅游消费习惯产生了变化。
其次,河南的文创和文创x文旅的结合做得确实不够明白。
比如文创内容其实和河南文化的关系并不够紧密。
河南的核心文化有啥?汉唐、黄河、红色、中原文化都是。只有河南有的文化资呢?是洛阳、开封、殷墟等等。
先是《唐宫夜宴》,标准的盛唐文化,但唐宫是长安还是洛阳,有争议。如果严格来看,盛唐时期的唐宫是在长安,唐宫就是大明宫,也就是陕西西安的故事了。
另外,表演中复刻的如《簪花仕女图》《明皇幸蜀图》等唐画都是玄宗时期创作,没有很好的引导到河南来承接。
《祈》呢?
主题是重现《浣溪沙·端午》,表演形式是“水下飞天”。词是宋朝四川人苏轼在惠州写的,飞天是敦煌的标志性符号。
因为本身文创节目和河南关系就不紧,到了旅游和衍生品的落地,就更难做成河南独有。
比如在《唐宫夜宴》的诸多联名里,提到唐宫、盛唐,多数人的第一印象还是长安、西安,不仔细看合作方里的“河南唐宫文创”,很难想到这是洛阳的事。
相似的,《祈》的“飞天”形象也很难把河南本地的龙门石窟文化和敦煌文化做区别。
最终就是,内容做了,流量吸来了,但落地落在了别人的地盘。
此外,长线来看,其实唐宫文创系列虽然火,但推出内容、做传播的持续性还差点意思。
在春晚过后,《唐宫夜宴》的持续输出主要是各地、各场合的重复演出,品牌合作就是唐宫少女穿着舞台服饰拍广告,衍生品合作就是形象授权+电商售卖,样式不少,但没什么传播。其百度资讯、搜索指数在2月的3万高峰期之后大半年,一直只有1600左右。
如果你想买点“唐宫文创”的小玩意儿,直接百度搜索找不到,淘宝搜索也找不到,你要先查他们和谁有合作,再去合作方的官网、网店上慢慢找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