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产业链条的末端,张大鹏看重自己作为国内初代玩家在产品和品牌判断上的权威。gogogo已经搭建了一个由会员体系支撑的生态,在这个生态中,张大鹏等初代玩家严格评判、筛选出值得推广的品牌和产品,它们经由这些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会员向大众层层扩散。“我们现在的重点是做品牌认知,让大家知道,那个产品是抄的,而我愿意为这个品牌支付溢价。”张大鹏说。
gogogo对当前的品牌代理权混战表现得意兴阑珊。张大鹏想要开出像日本WILD-1那样超大型的户外连锁集合店。对于那样一家集合店将要装载的中国品牌,张大鹏颇为乐观。在他看来,靠仿制起家的中国企业完成资本积累后,完全可以聘请国际知名的设计师,在设计上追赶甚至超越大牌。
唯一的问题是:谁能活着走到未来?
户外热是一团虚火吗?
露营一年,素素已经成为小红书颇有影响力的亲子露营博主。起初,她只是分享露营照片,但很快就有许多人私信她询问装备细节,次数多了,她就把每一次露营携带的设备都做成图文分享出来。现在,因为分享亲子露营经验,素素的账号已经积累了近4万粉丝,有16.5万点赞,有不少品牌方找到她合作。
素素作为露营博主的影响力能有多大,取决于露营行业能热多久。“我们去年看完行业后下过判断,觉得今年就不会那么火热了。今年继续火热,还是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头部风投机构的投资人张景告诉记者,去年上半年,天元邓刚因钓鱼视频爆火的时候,张景所在的机构开始注意到户外领域,露营行业就是从那时进入视野的。
疫情后户外运动群体逐渐壮大,户外运动用品品牌也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根据中国户外联盟统计,截至2019年11月末我国约有1.3亿人口参与户外休闲活动,6000万人热衷于徒步、登山等户外运动。专业户外运动人群集中集中在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户外运动在群众中普及度逐渐升高。数据显示,疫情重塑了消费群体的运动习惯,59%的居民增加了户外跑步、球类等传统健身,23%居民增加了户外运动,15%居民增加了露营活动。
事实上,早在8年前,国家就开始持续发布产业政策,引导户外及露营行业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就提出,要引导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等设施。此后,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都多次在文件中提出要推动自驾房车营地与山地户外营地的建设。最近一次是,国务院通过《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通过普及推广冰雪、山地户外等户外运动项目,建设完善相关设施,拓展体育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
“消费对中国GDP的贡献率高达60%,接下来几年,提振消费尤为重要。各地拉消费总得有个抓手,露营恰好就是那个概念。”张毅判断。
数据显示,2022年“五一”,在众多热门露营城市中,成都位列第二。5月25日,成都首次划定并对外发布18处公园绿道露营区。“目前,成都确实在考虑怎么对露营这个行业做一些规范性的引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动态平衡。”成都市委宣传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除了积极开设公共营地的成都,广州市海珠区已经尝试与“觅野CAMP”合作,在广州塔下举办露营派对。长沙、湖州等城市也已与露营企业接触,寻找露营行业带给城市的可能性。
“露营是城市发展和个人需求的双向产物,眼下,国内的露营市场持续高速增长,随着人们对露营认识的加深,露营会变成一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牧高笛董事长陆暾华认为,中国的露营行业尽管起步较晚,但中国的消费者已经有了自身的审美和价值认同,对潮流的反应更加迅速,更加意愿接受新的事物。
不过,这股热潮究竟是行业拐点还是一团虚火,当下还看不清楚。
“我个人认为户外热不是一阵风。”陆暾华认为,判断露营市场的走向,可以参照体育市场。“体育刚开始也是小众市场,当时尚圈开始留意体育市场,相继推出运动支线和鞋类产品,配合大规模的营销宣传,行业得到快速发展。”陆暾华说。现在,他已经看到奢侈品在露营领域的动作。
社交网络上,似乎人人都在玩户外,但从行业数据来看,参与人数占比依然很小。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看世界的井口,这个井口也是个放大镜,夸大了某些印象。文旅专家、美学内阁创始人莫克力认为,现在谈论户外经济的拐点还为时尚早。她参考中国台湾的产业历程,认为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时,户外经济才会迎来暴发,中国大陆人均GDP刚刚达到1.2万美元。以这个标准,全国只有几座超大城市达到这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