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即使2022年中国的楼市从疫情缓和就开始密集出台刺激政策,五花八门,眼花缭乱。但是楼市给出的表现就是:二次探底。
说明真正的底部,还没有得到确认。

图片来源:网络
需求端的拉胯,供应端又怎么可能拉得起来?这是非常简单的商业因果关系和逻辑所在。
从2021年开始被轮番抽耳光,楼市的信心和预期要实现复苏,岂是朝夕之间?特别是进入下半年以来,快速蔓延的烂尾楼业主“抱团停贷”风潮有可能对期房市场造成非常严重的打击,使得楼市尤其是新房市场很难在短期内恢复。
第二个问题:土地财政的缩水,对中国经济的复苏是否有影响?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对立的问题,2022年的疫情反复让人们消不了费,房地产让很多人不消费。
房地产经济挤压居民现金流是一个原因,所以很多人想让房地产死而后快,但是生意人知道房地产不转了,整个经济也转不起来,这样下去估计更痛苦。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房地产的底线是稳,因为盘子太大,一旦剧烈波动,那就不会是小问题。
土地财政缩水,意味着地方政府的政府性基金收入缩水,更进一步就是对公务体系和社会运行成本的挤压,事实上,2022年以来公务员系统薪酬下调,福利缩水,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救民先救官”,公务系统是秩序和规则的维护者,也是激活地方经济的主要驱动力量,仅仅从这一点,就能看到对后续中国整体经济复苏的负面效应。
公务系统可以转移支付,借钱度日,那么地方经济呢?
第三个问题:如果未来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地方财政有什么替代方案?
当然,以上分析并不是为土地财政模式说话,而是一种基于经济逻辑的理性分析。
按照国家意志和经济趋势来看,土地财政的玩法和经济模式,实际上未来的走向并没有什么值得想象的空间,一方面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另一方面,不管是房价,购买力,还是杠杆率各个维度来看,继续以房产撬动居民财富,透支居民生产价值的做法,在很多城市,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空间了。
这还是说得比较客气,类似于鹤岗,牡丹江,双鸭山、石嘴山、七台河、张掖、朔州、阜新、博州、铁岭、哈密……这样的基数庞大的城市,什么情况,实际上已经没有必要多加分析了吧?
鹤岗最有代表性,率先节流,限制吃体制饭群体的数量,不过要谈开源,谈何容易?
未来城市如果土地财政难以为继,那么必然需要替代方案,从中国的经济模式来看,无外乎就是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种,是合肥模式,也就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引入产业,做大税收的同时也能通过投资回报实现政府地方基金的补充;
第二种,是深圳模式,政府重点扶持竞争力产业,然后通过产业出海,解决收入问题。
第三种,也是对于基数庞大,又缺乏产业优势的普通城市最大的希望,那就是从卖土地赚快钱的模式,转变为经营土地赚慢钱的模式:房地产税。
……当然,办法总比困难多,要相信精英汇聚的政府有的是办法和思路。
不过显然,任何办法,都不如卖地来钱的轻松和效率。
让赚快钱,赚轻松钱的政府,转型赚慢钱,通过经营赚钱,路坚且难,但是势在必行。
第四个问题:土地财政的衰减,是否预示了中国房地产经济的衰退?
土地财政的持续衰减,前景堪忧,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趋势,但是对于房地产经济的影响,是结构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