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现阶段的试点范围和使用场景肯定有限,比如某个城市发放数字人民币补贴,要求一个月以内在指定用途上花掉,否则红包内的钱会“蒸发”,这些可能会让老百姓感觉受限,
但需要了解的是,现在只是探索期,因此使用范围受限。一旦数字人民币辐射度比较大了,所有商店都可以使用了,所有企业都接受了,大部分人也都有数字钱包了,从财政角度去做的时候,就会更精准,财政压力会比较小,从而纳税人的压力也会比较小。
央行数字货币探索稳步向前
每个国家对待金融创新有不同的原则
南都:近年来国内监管对金融创新是比较审慎的,时有强监管,从全球各国比较来看,为何在数字货币这块步伐很快甚至领先?
张纯信:其实央行研究数字货币也是七八年前就开始了。在面对金融创新创业部分公司平台,有部分确实是强监管,但是并不是每一块,比如你看我国大数据发展比别的国家快很多,在这一方面,事实上监管给出的可应用空间甚至比别的国家还高很多,所以不是每一块都进行所谓的强监管。但是如果你是想问相较于通证、或者相较于加密货币,为什么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会比较乐观,首先当然是因为国家完全可以控制这个“水龙头”的开关,发币由央行施行,发放渠道是我国政策银行,可把握性也比较高。其次,相较于创新公司在做的这些研发,所谓的国家队做研发的整体规范性还是比较高,因为它本身是在一个更合规、更容易监管的体系之下运作,做风险管理也比较容易。
南都:全球监管机构都在关注创新风险,尤其近几年去中心化金融发展如火如荼,如何看待各国监管理念的分别?
张纯信:有些国家根本就不治理,因此能够吸引到很多做创新的人。但是这也会产生很大的隐患,因为资金来源和实际运作情况都难以知晓,确实需要一个全球性的监管机制,不论是经过几大国家的联盟式的方式,还是每个国家负责好自己的企业等等,但是难处是现在金融逐渐在往分布式去中心化的趋势发展,这个只会让监管变得越来越难做。尤其是大家热谈元宇宙,如果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谁来做监管,谁来做惩处的执行,谁给最终决定,当中隐患相当大。
目前为止没有看到真正有效的全球性的治理平台,当然有很多尝试,比如瑞士在做支付跟数字货币相关的互兼容互监管的治理平台,会不会成功有待观察,因为他们自己国家的数字货币并不成熟。美国是只要不明显违法就暂时可以做,做完以后,看到违法行为再来惩处,这种后知后觉的做法会带来很多祸害,因为有很多人要先破产,才被进行监管或治理。韩国对稳定币的监管显然也是一个后知后觉的做法。
我国采取的确实是比较稳妥保守的做法,可能更多是用沙盒试点区先做小范围的尝试,中庸一些,即使出问题,也不至于影响到非常多人,然后逐步推动。正因如此,数字人民币才可以发展得这么快,这是国家可能在监管治理方面最容易拿捏并控制的一块,那些不容易控制的去中心化的东西,发展可能就会比较慢。核心的原因就是如果不先做到治理,等祸害到老百姓了再介入,就可能是一发不可收拾的结果。每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原则,这是自然的。
在某种意义上,如果大家都没有共识,去中心化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漏洞。因为反正全球没有共识,那有人就会选那个最没有门槛的地方,去那边设点,分布式到全球,然后别的国民也可能来参与了,不管在非洲还是在哪个角落,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隐患,所以确实一个跨国的全球化的监管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个机制没有建成之前,如何去防范其中的风险,同时不影响企业和人民做创新,这项艰难的任务是充满艺术性的决策,也是胜败的关键。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写:南都记者 林芯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