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咚咚肿瘤科迈入癌症科普领域后,我们前前后后已经报道过数十种,甚至上百种抗癌药物了。每一个抗癌药物都凝聚着研发人员们数不清的努力,也能为不同的患者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抗癌疗效。
当然,疗效有好有坏,每一款抗癌药物能为患者们带来的疾病控制时间与生存期也都不尽相同。在我们历次的报道中,有一类药物每一次都能站在疗效的最巅峰,甚至远远优于目前风头正劲的免疫治疗PD-1抑制剂。
它是ALK抑制剂。在临床上,ALK抑制剂有个独特的外号叫做“黄金靶向药”,而肺癌患者存在的ALK突变,则被我们称呼为“钻石突变”。
这么多华丽丽的外号,ALK抑制剂到底有多牛?这就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章科普的主题。癌症治疗的临床中我们通常把患者达到无瘤评价,并且持续存活5年时间的状态叫做“临床治愈”;而在我们今天报道的临床实验中,ALK抑制剂能帮助超过一半的患者(接受AL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实现5年以上的生存期,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临床治愈”的标准。
在过去,从未有任何一个实体瘤治疗药物能达到如此优异的疗效。把ALK抑制剂称为最接近“治愈”实体瘤的抗癌药物,一点都不为过。
究竟ALK抑制剂是如何带来如此优异的疗效的?我们还要从ALK抑制剂的前世今生说起。
1
百花齐放,ALK抑制剂的前世今生
ALK基因的融合突变如今被我们广泛的认知,是源于其多发生在肺癌患者身上。事实上,ALK最早是在淋巴瘤的一个亚型中被发现的,因此定名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即ALK);2007年,日本学者Mano领导的研究团队第一次证实ALK融合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驱动基因,通过ALK抑制剂的使用,能明显的抑制由ALK基因融合突变驱动的肺癌。
于是,ALK抑制剂正式开启了治疗肺癌患者的道路。所谓“钻石突变”,代表的就是罕见且有效: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肺癌中的占比约85%,其中3~7%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会发生ALK融合突变,在一些回顾性统计中ALK突变多出现在年轻、吸烟的肺癌患者中。自2007年ALK基因融合突变在肺癌中被发现后,研究者们立即开始了药物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