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患者A在克唑替尼临床组用药出现耐药后,可进入到阿来替尼组继续使用ALK抑制剂,直到阿来替尼同样耐药后再做出组。
这样有意思的机制,直接造就了J-ALEX研究堪称“逆天”的治疗数据:
截止ASCO大会中的报告时间,阿来替尼组进行了68.8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克唑替尼组进行了68.0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在随访期间,仅有40.8%的患者(阿来替尼组)和39.4%(克唑替尼组)发生了死亡,因此两组均没有中位生存期的的数值(远超68个月,即5.6年),而仅有5年生存率,分别为60.85%(阿来替尼)vs 64.11%(克唑替尼)。
![](/img.php?url=https://img01.71396.com/2021/0817/8af5df3cd88b97b1.jpg)
60%以上的5年生存率是什么概念?在部分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5年生存率甚至都达不到60%以上。在ALK抑制剂的帮助下,对于ALK融合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他们真正实现了把癌症变为慢性病的终极目标,真正实现了癌症患者“与癌共舞”。
J-ALEX研究注定在癌症治疗历史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把激动的心情抛在一边,J-ALEX研究设置了非常有意思的Cross over机制,两组ALK抑制剂间的患者可以“共通”,而在最后两组ALK抑制剂的临床数据也非常相似(5年生存率阿来替尼60.85% vs 克唑替尼64.11%)。
那么,对于ALK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到底应该先用阿来替尼还是克唑替尼?事实上,最终的临床数据给我们的答案非常清晰:
在患者的治疗中,哪种药物更加方便,就选用哪种药物。毕竟两者最后的5年生存率基本一致。患者可以综合考虑两种药物的药物价格、获取方便程度等来决定服用哪种药物。
J-ALEX研究创造的癌症治疗药物的奇迹,是我们第一次见证了癌症(准确的说是实体瘤)作为慢性病被控制的一天。这是历史性的一天。
除了做好科普,祝福这部分拥有“钻石突变”——ALK突变的肺癌患者们能更多的感受到“临床治愈”的喜悦,我们也更加希望和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能有更多重磅癌症药物出现,真正实现把癌症彻底转变为慢性病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