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线上平台,有很多以“深圳小产权房”为关键词取名的账号,发布全市乃至东莞的房源信息。不少账号留有主理人的名字和手机,加上微信后,购房者能在他们的朋友圈看到更多房源。
一些主理人为自己打造专家人设。他们除了发布房源,也会传授挑房要领,解读市场的各种风吹草动,分析政策,“科普”小产权房知识。他们以此积累粉丝扩张生意,同时也引导市场情绪和信心。
被央视报道后,中介们曾短暂地偃旗息鼓。
一些公众号停止更新,或批量删除过去一两年的房源推送。有的账号改名,隐去了“深圳”“小产权房”等关键词,也有的注销账号换了新阵地。在线下,部分门店闭门歇业。中介们变得谨慎多疑,有人因害怕被暗访,选择只做熟客生意。
但这种状态没有持续太久。5月中旬《财经》记者走访时,这个市场已在慢慢恢复。尤其是在朋友圈等私域空间里。有中介每天都在朋友圈更新自己的营业动态:今日在光明,又做了几次转让见证。明天在南山,“可约,可踩盘看房”。一位中介人员告诉《财经》记者,风波对他们影响不大。
小产权房交易因为不合规,所以通常不会签房屋买卖合同,而是被包装在各种名目下。
前述光明区白花社区中介人员手头有几套二手村委统建房。这类统建房是由村委出地,一栋楼只有一张产权证,归村委所有。名义上,房子由村民集资建设,建成后只能分给村民,分房时会发一张证书,证书上的户主名字不可更改。
这位中介人员说,此类二手房交易时,买卖双方会在村委的见证下,签订一份房屋转让协议,村委在这份协议书上盖章。也会在只有一份、无法改名的分房证书最后一页,手书写上新一任受让人,村委签字盖章。由此便完成了“过户手续”。
在龙华区,记者咨询了一套一手房。这套房建在开发商投资拿下的商业用地上。其交易方式是,买房客会伪装成开发商员工,接受公司分配的住房。表面上没有金钱往来。转卖时,在开发商的见证下签转让协议、更名,流程与统建房相似。
这家开发商提供的“一条龙”服务,渗透交易各环节。其销售人员介绍,公司有长期合作的律师团队,在签合同时做见证人。每次见证的价格约为2万元。
他还表示,有门道帮购房者联系消费贷、信用贷等银行贷款,当然,他们会从中抽一笔服务费。前述光明区中介人员也提到,可以考虑用信用贷来买房:“能贷100万。”
《财经》记者联系到深圳当地一位贷款中介人员,表示想用消费贷买小产权房。对方回应称:“信用贷可以申请。至于额度,要看你的工资公积金基数能做多少。”她展示了三种方案,均无需抵押物,只需提供工资、社保或公积金记录即可,并强调所有贷款都来自于银行而非民间钱庄。
进入2021年,全国各重点城市都在打击消费贷、经营贷等资金违规入楼市。一旦发现,就会停贷并收回已发放贷款。那么,小产权房真的可能是监管盲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