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记者采访了两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人士。他们表示,理论上违规资金只要想查就能查得到,不存在死角,但是耗费的成本很高。其中一人介绍称,银行目前采用“流水监控+关键字”抓取两道筛查,一是看流水,贷的款流去了哪个账户,名下多了哪些财产,贷款额与消费额是否能一一对应。二是看交易对象,“比如某次交易的对象是‘置业公司’,就会被抓取出来”。
但小产权房交易仍有成为漏网之鱼的可能。因为小产权房没产权,国家机关没有公证转让,在线上大数据系统里,购房者名下可能并不会显示多了一套房产。
中介们还常用以下几个卖点来吸引客户。一是学位。记者接触的多位中介人员都在刚见面时就重点介绍周边学校情况,并称买小产权房也能入学。二是落户。中介们说,虽然房子是小产权,但已有深圳户籍的人可在买房后把户口迁入,不用再当集体户了。三是转正,有中介人员称,买房后有机会通过补交税款等方式,拿到“小红本”,即不动产权证。
这些说法是真是假?《财经》记者向熟悉深圳市土地政策人士及多位购房者求证。据他们反馈,确有用小产权房上学、落户的成功案例,但情况依所在区域、小产权房类型而不同。至于转正,上述熟悉土地政策人士明确否认:“这不可行,应该是中介吹牛的。”
特殊城市的特殊产物
深圳小产权房规模如此庞大,有复杂的历史成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作为倡导活力、政策宽松的经济特区,深圳在30余年时间里太过迅猛地完成了从渔村到城市、再到超级城市的跃迁。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作为首个经济特区,深圳是中国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的一块试验田。这一年通过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明确说明:“特区鼓励外国公民、华侨、港澳同胞及其公司、企业,投资设厂或者与我方合资设厂。”
前述熟悉深圳土地政策的人士介绍道,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各种资本背景的企业在深圳遍地开花,其中不少是拿了农村的土地建厂。究其原因,一是受供地规划、审批程序等所限,政府出让土地的数量、节奏毕竟有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企业直接找村集体谈,效率更高。二是农村出让的土地更便宜。
就这样,一座座工厂先在村集体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后来,乡镇企业热潮涌起,工厂越来越多。这些工厂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以外来打工者居多。他们收入不高,在深圳又没有自有住房,对廉价租房的需求旺盛。
无论从价格还是便利性考虑,工厂周边的农村区域当然是租房首选。村里人掌握了新的财富密码。前述熟悉土地政策人士说:“当时大家都拼命建房子,只要有钱就建房子,因为行情很好,根本不愁租。”打工者在当地落下脚,刺激了周围服务业的兴起。这些服务业的从业者,大多还是外来打工者。雪球就这样滚了起来,人越来越多,房子也越盖越多。
前述熟悉政策人士告诉记者,深圳市政府有声音认为,农村集体为深圳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是要被承认的。如果当年严格按照管理规范一步步审批,很多企业可能就不会进深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