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用户的点评内容,是大众点评的核心竞争力,它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发生巨大变化。钱林还记得,自己2005年刚开始使用时,点评大多只有一两句话,“好吃”“开心”“值得再来”。后来,点评的字数越来越多,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知不觉形成了“模板”。
“模板”背后,有平台的引导。去年8月,大众点评官方账号“点小二”发布优质评价排版教程,提示用户巧用小表情、学会分段、标注数字。撰写点评的输入框里,也有从环境、菜品、服务等维度进行点评的提示。在钱林和他玩点评的朋友圈里,这种有模板的点评被称为“小作文”。
普通用户写“小作文”的动力,是大众点评对用户等级体系进行更新,取消原本透明的贡献值积累模式,转而根据评价数量、评价质量、消费者反馈、站内行为、账号历史信誉等指标。通过大数据算法综合计算等级,等级会有升有降。
当时更新公告中,点评表示,此次更新的目的是“更好地激励用户通过评价为他人提供帮助”。
凡此种种,明显扰乱了点评的生态。十几年来,因为信息泛滥、好评太多,通过大众点评“避雷”比以前更难了。作为致力于给消费者提供参考的点评平台,“真实性”是大众点评安身立命的根基。
点评官方禁止在私信发送付费购买好评、非官方途径霸王餐等“损害大众点评社区氛围类”的信息,于是,店主们会以隐晦的“合作”名义,私信联系点评大V,取得其他联系方式后,再表明来意。
V8用户陈莹曾加入当地的点评用户群。在群里,有人提到,一些参与“免费试”活动的用户素质不高,向商家提出无理请求,商户担心差评,只能忍让。她记得,当时一名点评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因为害怕这类情况,报名“免费试”的商家数量也减少了。
被裹挟的商家
维护线上点评肯定是有帮助的,但源源不断的投入只能保证商户不被淹没而已
周俊是大众点评的V3用户,但大多只看不写,唯一一条点评写于2018年。今年6月,根据点评的评分推荐,他和朋友去北京某热门商圈的酸菜鱼店就餐。
结账时,服务员告诉周俊,可以赠送一张150元的优惠券,能当下抵扣,条件是在大众点评留下一条100字以上的好评。
周俊嫌麻烦,不想写,对方表示可以代劳。于是,服务员拿过他的手机,用他的V3账号,为自己的店写下一条五星好评,内容按地址、环境、锅底、菜品、服务五方面分段,配以三张菜品图。这条评价,后被选为“优质评价”;这顿原价300元的饭,被优惠至150元。
可能是这家餐厅的操作方式太激进,很快被“盯上”了。目前,这家酸菜鱼店,已“因干扰评价秩序”受到点评的处罚,点评App上的星级评分与评价均不予显示;但在大众点评网页及微信小程序上,仍能看到该店全部近2000条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