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善交易细则和顶层设计,是全国碳市场短期内的主要任务

图/中新
文 | 徐沛宇
编辑 | 马克
将于2021年6月底开市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碳市场”)将超过欧盟碳市场,成为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碳市场起源于2005年2月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是以市场化手段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路径。碳市场是从实体产业里衍生出来的虚拟市场,基础建设工作量大、数据系统规模庞大,需新建众多的标准规范。
中国从2011年10月开始在北京等七省市试点区域碳市场。2017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国碳市场建设。
但直到2020年9月,中国确定“双碳”目标后,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才开始加快步伐。
据主管部门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消息,全国碳市场将在今年6月底开启第一笔交易,今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第一个履约周期。
多位业内人士近日对《财经》记者说,全国碳市场的准备时间不足,相关标准法规至今还没全部发布,将影响各方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希望主管部门早日完善。
从欧盟的经验看,碳市场很难一开始就完美运行,需不断修正和完善。欧盟碳市场早在2005年就开始运行,历经多次修改,是中国建设碳市场的重要参照物。
根据金融数据公司路孚特对全球碳交易量和碳价格的评估,2019年欧盟碳交易额达1690亿欧元,占全球碳市场份额的87%。从减排效果上来看,截至2019年,欧盟碳排放量相对1990年减少了23%。
6月底前开市
碳市场交易体系主要由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三部分组成。全国碳市场的三大系统将分属上海、武汉两地:上海是交易系统所在地,武汉是注册登记系统和结算系统的所在地。

截至发稿时,上述机构尚未组建完成,暂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承担相关职责。据《财经》记者综合多位业内人士的信息,虽然两大机构的股东结构、注册资金等因素尚未确定,但运营团队早已成立,可保障全国碳市场6月底顺利开市。
首批纳入全国碳排放配额管理的是发电行业,总计2225家发电企业和自备电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40亿吨/年。这些企业将成为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的主体,它们当中90%以上是首次参与碳市场,此前参与区域试点碳市场的发电企业共有18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