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更新。点击关注@三甲医院中医袁大夫查看更多文章。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内涵,帮助读者建立系统的中医思维,不同层次的人都有所收获及心得。为把道理讲清楚,每篇文字都会较长,适合慢慢品味。
地球生命形态特征的决定性因素是该地域接受到太阳光的状况。南极和北极因为接受到的太阳光太少、温度过低、能量太少而不适合生命生存;地球中央的赤道则因为接受到的太阳光太多、温度过高也不适合生命的生存。温带地区因为接受到太阳光的照射适中而适合较多的生命可以生存。
决定地球上该区域是否适合大量人类居住的次要因素是水分和土壤。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勿用多说。土壤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转化性,土壤不仅可以吸收保留水分,和水分共同作用可以将照射到地面太阳光的能量贮存下来。从本质来讲,土地上依存的植物、动物、矿产、气候变化……,实际都是太阳光蕴藏的能量多维度呈现。
地球从东向西的自转方式让“东方”的地区更“早”地见到太阳。以中国的土地为例,“东方”不仅比“西方”较早见到太阳,东方由于靠近大海气候也更加湿润。相对西方,在中国东方形成了较为“暖湿”的气候条件,暖湿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位置越偏南,太阳直射幅度越强,气候也更加暖湿,所以地表上的植物也更加茂密。因此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观察到,中国东方和东南方的植被非常茂密。上一篇讨论到的“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就是这个原理。

东方区域的地域特征,以及人呈体现出来的五脏六腑的结构、外形、性格特征以代表“生发”和“生长”内涵的“木”元素为本质特点。通过观察中国的植被地图可以看到,中国的东方呈绿色,而西方呈黄色;中国的产茶区也主要在东方;东方比西方人更善于行动而显得更勤劳。在人体形态上,东方人显得身体更修长,头发也更茂密;由于木的生发,浙江、上海、福建等地的人也更喜欢吃甜的味道来补脾,甜的味道具有柔缓的特点,可以抑制肝木的过快生发。从抽象的道德和智力层面看,木因为“直接、正直”而主“仁”。生发的力量意味着“生机”,在古代,文官依靠智力管理国家,代表着生发的力量。武官依靠杀伐的震慑力来惩戒坏人,代表着肃杀。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举人、进士多产生于位于东方的江浙一带。
在《阴阳应向大论》中接下来提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