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经过百家争鸣的学术洗礼,儒学在众多学术流派中脱颖而出;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影响中国数千年;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不断输入,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受到冲击;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的旗帜,认为是落后的儒学思想阻碍了他们的脚步,于是儒学逐渐失去正统地位,失去了现世的价值,而另一方面,人们在众多的西方文化流派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看似抛弃了儒学,其实不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儒学亦因此涅槃重生,其现世价值也逐渐得重新发掘。

我国拟将教师节改在孔子生日(9月28日)那一天
马克思主义中的儒学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民开始走向正确的革命道路,但一段时间的适应磨合后,马克思主义者们发现马克思主义不能独立生存于中国大地之上,必须寻求与中国实际情况的结合,首当其冲就是与传统儒家文化的结合。
政治上吸收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儒学始终坚持民本的思想,西周时期即开始提倡“敬天保民”“顺乎天,应乎人”,《尚书·多方》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惟时求民主”等语句,认为君主要重视民意,顺应民意即是顺应天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对此亦有所吸收,坚持以民为本,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有效实现形式,较为典型的就是选贤与能的民主思想和尚德隆礼重法的政治文化。
选贤与能的民主思想
儒学主张治理天下应“选贤良,举笃敬”(《荀子·王制》),并歌颂了舜汤等贤君,因为他们治理天下时都重用提拔了贤而有才的皋陶、伊尹等人,使得天下大治。

曲阜 孔庙孔府
孔子说:“才难,不其然乎?”(《论语·泰伯》)明确指出了人才的难得,即使尽心去寻找尚不可得,若君主不重视人才就更不可能得到。孟子说:“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甚至可以“使卑踰尊,疏踰戚”(《孟子·梁惠王下》),认为选贤择能时应格外谨慎,不能人云亦云,即使众人都说好,也必须亲自察看方能确定,若真是贤人,定尊崇备至,以收归己有。在孔子提出人才难得的观点上进一步论证了,选贤良时应注意辨别,一旦确定就要对贤能尊崇备至。
正因为儒学认为“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勉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荀子·君道》),即只有选拔了贤人方能使民心归顺,天下大治,因此古时历朝以来的君王都始终坚持选贤与能。几千年来,这一思想已深深融入到中国政治生命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亦重视吸收这一价值取向,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发扬和阐释其深厚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的社会土壤中的,人民当家作主就是要使人民参与政治,参与治理,选择人民公认的贤人去治理国家,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扩大国家选拔贤良的途径和方式,还能通过群众雪亮的眼光认清贤良的真假。
尚德隆礼重法的政治文化
就德治而言,儒学主张君主应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中说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荀子·正论》说:“非圣人莫之能尽,故非圣人莫之能王”即是指道德高尚的圣人才可以称王,并且会被众人拥戴,只有君主有德才可以行仁政,教化民众,形成以德治国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