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文化既承认天行有常,又肯定人与自然密不可分,提出人类要“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可以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树立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尊重自然,尊重规律。
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中国社会发展在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基础之上,吸收融合了儒学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从毛泽东时期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到如今新时代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都充分体现了儒学天人合一的思想。

佛塔香炉Incense sticks in pagoda
儒学的下一步发展
儒家主张“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礼义以为纪”的小康社会,两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大同小异,从大同到小康是一个延续发展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对儒学辩证吸收的过程。
其实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在不知不觉间已开启扬弃吸收儒学思想的进程,至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始,马克思主义开始正式走上了吸收融合儒学思想的道路,经过历史与实践的证明,儒学并非腐朽没落了,它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中,褪下了糟粕,其精华部分则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时俱进。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和平奖颁发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74位委员一致通过宣言,要求从中国文化中发现和平共处的精神。他们认为,人类永远和平的秘诀需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儒家学说中寻找。
时至今日,我们大力弘扬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儒学。如果说封建社会时期的儒学是中国的,那将来的儒学就是世界的,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上,儒学就具备了走向世界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