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经历过晚上睡觉时突然小腿抽筋,疼的一激灵,半天都缓不过来,非常痛苦。这种情况西医一般解释是缺钙,让你回家吃钙片、喝牛奶,有时还会让你多吃绿叶菜。
如果让中医看,则会告诉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受寒了,一种是血虚了。
我们经常听到的答案就是受寒了,比如在晚上不小心蹬被子,让小腿和脚露在外面,就容易受寒。
其实,这里的“受寒”指的是膀胱经受寒。
人的小腿有两条骨头,靠里侧比较粗的叫胫骨,靠外侧比较细的叫腓(音:匪)骨,解剖学口诀叫“里胫外腓”。

对应的,小腿上胫骨后面、正中和偏里位置的肌肉叫做腨(音:涮),又叫腨肠;腓骨后面、靠外的肌肉,叫做腓,又叫腓肠、腓臑(音:闹)。
腨居中偏内,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经过的位置;腓偏外,属于足太阳经,还受足少阳胆经的影响。
足太阳膀胱经受寒,常见的就是感冒引起的头痛、脖子连带后背通,如果在夜间不小心蹬被子,让小腿和脚露在外面,也容易受寒。这时就容易发生小腿抽筋。

足太阳膀胱经腿部部分
但有的人不一定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的寒,也可能是因为内因——自身阳气不足造成的虚寒,尤其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阳气不足,这种人天冷得不是很厉害的时候就要抱着热水袋睡觉,有的人睡一晚上脚都是冰凉的。
这种情况可以对膀胱经进行艾灸、热敷和按摩等。

《伤寒杂病论》针对这种情况还有专门的方子——甘草干姜汤,专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除了受寒以外,另一种情况,就是血虚了。
刚才我们说,腨是小腿偏内的部分,而腓是小腿偏外的部分,这部分还受足少阳胆经的影响。腓病导致的腿肚子抽筋,主要原因是胆经血虚,外因是运动过量,局部缺血,与受寒无关。
这种情况情况在运动场经常出现,运动员突然倒地、屈腿、抱膝,表情痛苦,这时只要用拉腿踹脚底,或者将脚像体操与运动员那样绷直,就能缓解。

同时,这种腓肠肌痉挛需要及时适量补充体液,比如运动时常喝的运动饮料,在此时就起到作用。
在中医看来,这时就不能用热药了,而是用酸甘化阴、收敛滋润的药物了,《伤寒杂病论》提供的解决方案是芍药甘草汤。
遇到小腿抽筋的紧急处理方法
一般的处理方法就是采取坐姿,伸直发生抽筋的下肢,用双手扳住前脚掌和脚趾,缓慢、持续向躯干侧牵拉。

向躯干侧牵拉脚掌和脚趾
如果能有其他人帮助,也是同样的方法,患者采取仰卧位,抬起患者患肢到垂直位,并使膝关节伸直,用手持续向躯干侧压患者的前脚掌。

运动员帮助压前脚掌
预防小腿抽筋的办法
因为小腿抽筋的原因有两种,所以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
1、 预防受寒引起的抽筋,就需要做好保暖。
(1)睡前用热水泡脚,泡完了保持这个温度就睡觉,不要把脚放凉了再睡觉,脚特别凉的人还可用加活血温经的泡脚包泡脚;
(2)睡同时要盖好被子,不要把脚伸到外面,脚的位置不要对着冷气和开窗的窗口;
(3)经常抽筋的人,睡平时可对膀胱经,或者腿部的膀胱经进行按摩、艾灸或热敷。

睡前泡脚
2、 预防血虚引起的抽筋,就要改善补充体液,增强局部血液供给。
(1)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将各部位的肌肉拉伸开;
(2)运动前和运动时及时补充流汗损失的体液;
(3)平时多加强运动,活动好局部肌肉,改善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