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表明,血液中25(OH)D降低时,可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引起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普遍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D水平与神经系统的功能(记忆力、逻辑分析、身体平衡、情绪等)呈正性关系等。
哪些人群最容易缺维生素D?
临床上,常发现以下人群易缺乏维生素D,需要警惕: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
母乳喂养的婴儿;
大部分时间在室内的人;
65岁及以上老年人;
肤色较黑的人(他们的皮肤从阳光中产生维生素D的能力较低);
肥胖的人(他们体内的脂肪会与维生素D结合,阻止其进入血液循环);
血液检查可判断维生素D是否缺乏,每年可放在体检中检测一次(该指标在化验单上缩写为血清25-OHD)。
注意:平时若发现有以下问题,也要怀疑维生素D缺乏的可能性
常出现炎症或感染炎症后不易好;感觉抑郁,特别在冬季;总觉得累;关节疼痛,四肢无力;感觉肌肉疼。
过量摄入维生素D会中毒?
由于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 不能像水溶性维生素那样快速经尿液排出,因此摄入过量有可能引起蓄积性中毒。摄入过多的维生素D的症状,有可能表现为厌食、体重下降、尿频、剧渴、心率不齐等;严重情况下,可能引起高血钙和高尿钙症,导致血管钙化,对心脏、血管以及肾脏造成损伤。
如何正确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可以通过晒太阳、食物、补充剂等方式来获得。
- 晒太阳
有研究表明,一天里只要暴露在阳光下10分钟,人体自身就能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3。但要注意为了避免晒伤,可以选择早上9-10点或下午3-4点晒太阳。
- 食物补充
维生素D2主要来源于真菌,而维生素D3则来源于动物(鱼类、鱼肝油等),因此只要记得补维生素D2吃蘑菇,补维生素D3多吃鱼就好了。
- 补充剂
如果没办法靠晒太阳或食物来补充的人,可能就需要维生素D补充剂了。购买时要注意商品上应标明维生素D的含量(用IU表示,1g=40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