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理论内涵及临证应用

常驻编辑 养生保健 2022-08-21 郁闭   宣肺   中焦   厚朴   津液   滑石   阳气   湿热   邪气   膀胱   内涵   理论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 理论内涵及临证应用CYW拜客生活常识网

张鹏飞, 张文风CYW拜客生活常识网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 出自叶天士的《温热论》 , 是治疗湿温病的重要治法, 经后世医家的总结及丰富, 其治疗范围由湿温病逐渐扩展到因饮邪、湿邪、 痰瘀所致阳气郁闭的内伤杂病, 在“通阳” 之时配伍利小便的药物, 常有较好的临床疗效[1] 。CYW拜客生活常识网

1 通阳理论溯源CYW拜客生活常识网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 是叶天士在湿热邪气侵袭机体, 致使阳气郁阻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理论。其根本病机在于“阳气郁滞” , 在《黄帝内经》 及《伤寒论》 中均有相关论述。 参考经典能更清晰地理解叶天士利小便通阳法的内涵。CYW拜客生活常识网

1.1 《黄帝内经》 “阳郁” 及“解郁”CYW拜客生活常识网

《素问· 生气通天论》 载: “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 卫外者也。 ”[2]阳气分为自然界之阳气与人体之阳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人体之阳气即来源于“气” 中属于阳的部分, 是人体之气中较为活跃的部分。 阳气在人体中始终保持活跃的运动状态, 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 维持机体与自然的物质交换。 阳气正常的运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 在机体内分布存在上下、 内外、 表里之分。 其在上、 在外、 属表者, 称其为“卫阳” , 其在下、 在内、属里者, 称其为“元阳” 。 阳气是脏腑及经络发挥功能的主要动力, 精、 血、 津、 液的输布亦须依赖阳气的激发和推动, 阳气可温煦四肢百骸, 又可气化助废物排出体外, 阳气还具有防御卫外的功能。 阳气的作用重在温煦、 温通、 温化, 故可温通气血经脉, 温化精血津液[3] 。CYW拜客生活常识网

《内经》 中认为, 风寒、 湿、 暑等外感邪气均会伤及阳气, 导致阳郁: 如风寒侵袭卫阳, 寒为阴邪,损害阳气, 可使阳气失于气化温煦而郁闭于局部; 湿邪重浊黏腻, 亦为阴邪, 最易阻遏阳气, 使阳气郁闭不通, 聚集于脏腑或流注关节; 若湿邪与热邪相合,则可借助热邪散发之性, 弥漫三焦而不拘于一处; 若湿邪与寒邪相合, 则受寒邪凝滞的影响更易闭阻经脉,致瘀化癥; 暑邪夹湿, 蒙蔽清阳, 可上犯清窍, 亦可阻滞中焦。 故阴邪伤阳, 阳弱则郁; 浊邪碍阳, 阳阻则郁。CYW拜客生活常识网

《内经》 中虽未明确提出“通阳” , 但对于解郁之法有详细的论述。 如“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 土郁夺之,金郁泄之, 水郁折之” , 阐释了“过者折之” 的解郁理念, 对于五运之郁引起的五脏气郁, 结合不同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特点, 因势利导, 宣散邪气。 解郁的原则即为“返其自然之常” , 以汗、 吐、 下三法导邪外出,邪去则阳复, 对后世发展通阳理论影响颇深[4] 。CYW拜客生活常识网

1.2 《伤寒论》 与“通阳”CYW拜客生活常识网

《伤寒论》 承《内经》重阳气之理念, 论述了实邪侵犯致阳气郁闭, 枢机不利致阳气郁遏及血虚寒厥致阳气不通等具体病机[5-7] 。CYW拜客生活常识网

仲景虽未明确将“通阳” 立为治则, 但在诸多病症的治疗中均运用了“通阳” 之法[8] 。 如心阴阳两虚证,仲景以炙甘草汤通阳复脉, 滋心阴、 养心血、 温心阳;中阳不足, 心下停饮证, 以苓桂术甘汤健脾化饮, 利水通阳; 阳郁厥逆, 肝脾气郁证, 以四逆散疏肝理脾,透达郁阳; 血虚寒厥, 寒凝经脉证, 以当归四逆汤温阳散寒, 养血通阳; 胸阳痹阻, 心络郁滞证, 以瓜蒌薤白类方宣痹通阳, 宽胸散结; 阳衰寒厥, 心肾阳微证, 以四逆汤急救回阳, 温通阳气。CYW拜客生活常识网

此外, 在太阳病的治疗中以汗法治疗风寒表郁证,诸如麻黄类方; 对于饮邪的治疗, 以下法治疗水蓄膀胱、 饮留胃肠等证, 如五苓散、 甘遂半夏汤等; 对于湿热邪气的治疗, 以汗法或下法治疗湿热袭表、 湿热黄疸等证, 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茵陈蒿汤等。 由此可见, 仲景对于通阳之法十分重视, 部分经方虽未明确提及“利小便通阳法” , 但其思想已有较为深刻的表达[9] 。CYW拜客生活常识网

2 利小便的意义CYW拜客生活常识网

2.1 湿热分消, 利湿化郁CYW拜客生活常识网

叶天士认为湿温病“救阴犹易, 通阳最难”。 湿为阴邪, 易伤阳气, 其性黏腻重浊,阻遏气机, 使阳气郁闭不通; 热为阳邪, 耗伤阴液,其性火热炎上, 煎灼津液, 使阴津不得濡养。 湿热相合侵袭机体, 邪气兼具二邪之性, 热处湿中, 湿蕴热外, 黏腻留滞, 碍阳伤阴。 《温热论》 云: “湿与温合, 蒸郁而蒙蔽于上, 清窍为之壅塞, 浊邪害清也。 ”[10]

相关阅读:

  • 沙棘特质与生态作用
  • 曲直汤,让“肝虚腿疼”的中老年患者健步如飞
  • 一个中成药,祛痰清热、运脾宣肺、行津调气,能化上中下三
  • 小儿肺炎属中医“肺闭”,教你2个食疗方,清热泻火,宣肺化
  • 治疗表证的方剂(2)
  • 张仲景留下一张排石方,仅需3味药,温通解痉排石,事半功倍
  • 关于川派中医外科那些事(四十四)钟以泽治疗黄褐斑的学术
  • 蛋白尿的常用中医治法之一:摄精法,看看白医生怎么说
  • 秋季,过敏性鼻炎的中成选择方法
  • 体内有湿还有痰?千古名方三仁汤,上可宣肺,中可健脾,下利膀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