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诡的是,围绕张震的还有种种传说,人们希望在他的身上,看到一个惊悚的真实传奇。
和张震有关的流言中,传播最广的一条是“张震被自己讲的鬼故事吓死了”。流言渐渐取代故事本身,成为张震的符号。
事情比小说还要荒诞。一篇乌龙报道,坐实了张震的“死亡”。2001年,沈阳某报发表一篇文章,开头写道,有人说张震被自己讲的鬼故事吓死了。
张震去法院起诉,官司赢了,但辟谣的速度,跟不上流言的传播。
各式各样的版本都有。张震在山洞里录音效,有人突然进来,把他吓死了;张震在录音棚里看见了不干净的东西,随后离奇身亡;张震在写故事,有人开门进来,心脏直接停了......
他接到了从天南海北打来的电话,妻子收到友人发来的消息,请她节哀。各地都出现了悼念张震的告别仪式。
多年以后,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失控》问世,平台上的热评第一是:“没想到他还活着!”

张震微博截图
“自古将军阵前亡,肯定得是个忠勇可嘉的将军,才会死在阵前。”张震说。
如今,他对这一问题看得很开,“它折射出人们对传奇的渴望,就好像将军战死沙场,一个最优秀的大夫累死在手术台上,一个讲鬼故事的把自己都吓死了。”
张震感念,人们还愿意相信这样的传奇。

张震至今还能表演出播音员方明在《诗词鉴赏》节目中对《春夜喜雨》的朗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他模仿起方明的播音腔,饶有兴致地讲起其中的抑扬顿挫,“其中‘生’字是精髓,我能模仿得一模一样。”
对张震而言,收音机有一种特别的磁场。
他痴迷于将这些不同的声音元素放在一起。他领略到,声音的魅力来源于能唤起听者的想象。“声音是离心灵最近的信息传输的方式,当看不见画面的时候,其实有机会看见最好的画面。”

张震
中学时,张震在学校里做广播播音。听得多了,故事在脑子酝酿,一个名为“白点之谜”的故事诞生。
“在医院长长的走廊上,一个人总发现眼前一个飘飘忽忽的白点在移动,这白点大概一人来高,好像一个人戴着一个口罩。”
这是张震最早创作的恐怖故事,没头没尾,只凭想象力在继续。中午播音回来,三五个同学围着张震,催着他讲“白点之谜”的后续。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多,张震变得小有名气。
那是一个录播时代,电台里只有“播音员”,而没有“主持人”的说法。等张震真正进入电台的时候,直播时代宣告来临,各地电台都诞生了明星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