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辽宁广播电台开创了99099声讯台,用户靠拨打电话收听。张震提出几个节目想法,名字里都有“张震”,其中一个就是《张震讲故事》。
什么都讲,爱情、笑话、励志故事装进大箩筐里。几个月后,张震发现,恐怖故事是最受欢迎的,于是决定专讲恐怖故事。此后,《张震讲故事》一直占据节目排行的第一。
“张震讲故事的一切,就是从进棚的第一天开始的。”
他多数时间都泡在录音棚里,是台里有名的“熬棚狂人”。他用棚时间长,电台的同事都下班了,他才熬夜录制,一宿不回家。创作、录音、后期合成都由他本人完成。
录音是件有仪式感的事情。当他关上那扇厚重的门,站在话筒面前,就必须置身于角色之中。那些周到的预设,有时又得推翻重来,一句台词总要试很多不同的演绎方式,灵感迸发,思维也随之活跃。
张震私下把这件事叫作“风灵”,“麦克风会给你灵感。”

台里决定为《张震讲故事》出一张专辑。张震是沈阳大学中文系出身,仅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就写出四个故事,组成了张震的第一张专辑内容。
故事就写在台里的信纸上,连提纲也没有。他觉得老天用一只无形的大手,把灵感放进他的脑子里。
《盒子》——张震写的第一个故事,应运而生。一个人为了夺走钱财,伪装成了盲婆婆。
故事播出后,台里的电话被打爆了。
收发室里都是张震的粉丝来信,成摞地堆着。投诉也不少,有学生一个月的话费就花了160元,是家长三分之一的月薪。还有人去沈阳精神文明办公室举报,说张震污染精神文明。
第一个故事就成了经典,它启发了《张震讲故事》的风格:悬疑感重、结尾反转、有智商含量、氛围感强。
“所有恐惧都来源于没有准备。”张震捕捉到,恐惧的核心是未知,他用对白和音乐等声音元素,将恐怖氛围推向顶峰。
这是张震对节目的把握。不要干涩的旁白,不要“谁对谁说”,而是以“声音戏剧”的方式,将故事演绎出来。

1998年,《张震讲故事》推出首张专辑。张震出现在签售会现场,引发了一阵欢呼。人流拼命地往张震在的地方涌去,想一睹这个神秘的面孔。
场面失控,室内签售不得不叫停。这场追逐游戏转到室外,地点换了好几次,最后他躲到书城后面的大卡车里,象征性地签了几盘磁带,签售会就宣告结束。
有媒体用了整版篇幅,写了一篇张震专访,“他掀起了中国恐怖文学的小高潮。”
25岁的张震,成为中国恐怖艺术中的一个传奇。
他对未来的打算是,把张震讲故事继续更下去。
“我的整个生活都是围绕着这五个字在继续,我一定会负责,因为这个作品附着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