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震不见了。
21世纪初,那些迷恋张震的粉丝们发现,电台里再没出现过张震的名字。
90后江西男生紫襟,就是其中之一。
《张震讲故事》陪紫襟度过中学的夜晚。他蜷缩在被子里,享受心脏收紧的刺激感觉。
他迷恋上了声音。大学时,他天天闷在屋里子录音,最后只拿到一张大学的肄业证。2014年,他成为一名主播——“有声的紫襟”。
互联网重新激发了音频市场,紫襟迎着时代的浪潮,登上恐怖有声作品的山峰。
他几乎成了另一个张震。两年里,他的粉丝突破500万,作品《阴间神探》播放量达33亿,如今的粉丝量接近2000万。有人称他为“有声界第一大V”。

与此同时,在万众瞩目下,张震却突然销声匿迹。
在第一张专辑的爆红后,张震又带着新的故事,和台里的领导商量着再出第二张专辑。请求被一拖再拖。小静劝他,不如自己发行,打破地域的局限。犹豫再三,张震和小静选择了从台里离开。
小静承担起了张震的经纪事务,找到出版商,做了第二张专辑。2003年,他们来到北京。2005年,张震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出版社合作,出了“眼睛”系列的专辑,市场反馈尽如人意。
他规划着要出4张CD,攒下了近20个新的作品,再找到出版商。这次却被拒之门外。发行渠道没有了,属于CD、MP3的实体音像市场迅速坍塌。

小静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这些作品免费上传到博客。张震不同意,小静劝他,我们也不挣钱。作为创作者,要让大家听到你的创作,作品不能白做。
如今再说起,张震仍感到,这是一个悲壮的决定。
从此,《张震讲故事》开启了唯一一个免费时代。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带来了很多裨益:张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些故事在互联网上抵达各个角落,掀起了一阵“张震热潮”。
那20个作品,是张震的创作走向另一阶段的标志。《剪刀》《木栅墙的后面》《跳楼》后来都成了经典。
在这批作品之后,2006年,他释放出告别的信号,离开了有声作品的舞台。《张震讲故事》画上了一个暂时的句点。
张震去了一家公司,主持电视节目,一个月一万块钱。“出来之后本来不打算再做主持人,为了生计也去做了。”
离开的日子里,他转而创作小说,意外打开长篇的大门,创作出小说《失控》。他获得众多的头衔,在不同的领域里尝试跨界。
有声作品的创作者、书籍作家、电影人,在这些身份中,张震最喜欢的是“作家”,继续出版小说,是他长期以来的理想。
“至少在我有生之年,我还会在写一本长篇,这是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