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吃饭的事。以前条件不好,孩子是怎么吃饭的?家里平时可能就是些玉米糊涂粥,条件好了蒸个鸡蛋糕算过年。婴儿没牙,那就喝粥吧。把菜叶子切吧切吧煮粥里都算讲究的。
现在呢?大米白面加上N种粗粮,南瓜玉米芋头小米黑米换着吃,生怕孩子哪天吃腻。鸡蛋每天一个;换着花样研究,今天是不是可以打个虾丸?明天煮个西红柿鸡蛋面?哎呀这周煮了两次西红柿鸡蛋面了,孩子是不是该吃腻了?那做鸡肉玉米粥吧,哎呀鸡肉是不是抗生素多呀?牛肉咬不动,那打牛肉丸?……辛辛苦苦咣当咣当做了半天,孩子接回家,尝一口,小嘴一撇:“要吃面面!” 妈妈刚想瞪眼睛,一边外婆忍不住了:“好好好,外婆给你做面面!”
能不累吗,你说说?
再说说孩子哭闹的事。
举个例子。我娃极爱一种画着狗狗的酸奶,已经养成习惯每天晚上从幼儿园回家就要直奔冰箱去拿一个喝。假设某一天她回到家忽然发现酸奶喝完了,妈妈没有及时补齐,小嘴一瘪哇哇哭,怎么哄也哄不好。
怎么办?
选项A:走,跟妈妈去超市,买酸奶去!
选项B:宝宝,我知道你特别想买酸奶,但是现在家里没有了,我们吃苹果好不呀?你看这个苹果它又圆又大……(省略哄孩子五百字长文)
选项C:(瞪眼睛)哭什么哭?一边去。
是吧,作为一个想当个好家长的人,是不是感觉只能选A或者B?也就是说,要么付出时间,要么付出精力,总要拼尽全力地试图让孩子情绪稳定、同时又要给孩子很多的爱和安全感。
然而这个问题是我们父辈、祖辈从来不用考虑的。首先他们没有冰箱,其次他们冰箱里不会有每天必须喝的酸奶……再次,如果孩子要什么东西没有要到滚地哭号,果断选C,没有大巴掌抽你就已经是真爱了。
以上几个例子只是见微知著……越是试图做好家长,越是努力想给孩子最好的,就越累。因为你会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你会尽自己的全力去满足那坨根本不知什么是满足的小混蛋。
但是,真的必要吗?
我曾经看朋友转给我的一篇心理学研究文章,说现代社会,有一撮人,非常不快乐。他们似乎什么都有了,可是就是不快乐。
他们生在中产阶级家庭,从小不需要为了账单操心。他们的父母努力给他们提供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带着他们去博物馆,去旅游,给他们安排补习班。他们的父母努力学习育儿知识,既有规矩也有权威,这些人都觉得父母足够好,与父母是“最好的朋友”。然而他们长大之后,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快乐在哪里。似乎一切都很完美,他们接受了好的教育找到了好的工作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社交圈,有美好的原生家庭,可是他们就是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