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每一个发音,就是一个音素。
孩子的任务,就是能拆分音素,能听对,能读准。
所以在这一步里,老师需要带着孩子,一个音素一个音素地读。
比如这是《BookLife》里的一个例子:
只有做这么细致的拆分,孩子才能听得清,也读得准。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特别感谢逃逃当时的ESL老师。那段时间我到学校volunteer帮忙时,有几次都碰到她带着逃逃和几位同学,像这样一个音素一个音素地拼读分级绘本。
教室里还有很多她自制的单词小卡片。这些卡片都很特别,每个音素有打点标记,孩子们可以用来做“指读”练习。
![](http://imgq8.q578.com/ef/0626/ebde18539d1fab11.jpg)
![](http://imgq8.q578.com/ef/0626/73ffbd2a39fd2853.jpg)
同时还给了家长不少指导,让我们平时在家里和孩子做“音素识别”的练习,做 “Play with Sounds”的游戏。
比如家长读两个单词,让孩子分辨它们的首音是否相同,尾音是否相同(这是为了巩固第一阶段的“语音意识”);或者家长读出几个音素的发音,让孩子把这几个音素拼成一个单词。
咱们的老读者应该有印象,逃逃曾经和爸爸录过一套英文儿歌的音频,里面就有不少音素拆分拼读的练习,那都是逃逃上ESL时的家庭作业。比如单词cake、bake的音素拆分拼读,
音素识别这一步,除了是自拼后几个步骤的基础之外,对非母语孩子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是——
不断地训练听力和发音,而且是掰细揉碎了地练。
单词被拆分成音素之后,不会被“囫囵吞枣”,而是一个一个音地听清楚、读准确;这对孩子后面练习单词的重音、单词和单词之间的连读,语音语调等等,都很有作用。
ESL的孩子会在这个阶段停留得比较久,反复训练。
我有时在想,咱们这一代花了那么多时间学英语,但口语总“不那么像”,可能就是小时候没做这样的练习吧。
之前给大家推荐《BookLife》,也就是因为它是少见的,能通过分级读物、配套练习以及音频、点读笔的配合,最大程度替代老师的作用,给到孩子“语音意识”和“音素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