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imgq8.q578.com/ef/0627/f82d313d69515e65.jpg)
![](//imgq8.q578.com/ef/0627/4e44fc2019f811bd.jpg)
![](//imgq8.q578.com/ef/0627/bc1472f5730186c5.jpg)
![](http://imgq8.q578.com/ef/0627/f82d313d69515e65.jpg)
而(无奖励组)的学生有更多人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 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我们可以来看看和德西效应相关的案例:
案例一: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老人难以忍受。
第一天他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孩子说非常感谢他们把这里变得热闹;
![](http://imgq8.q578.com/ef/0627/4e44fc2019f811bd.jpg)
第二天老人给嬉闹的孩子15美分,还是对孩子表示感谢。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觉得钱太少以后再也不来这边玩了。
在这个例子中,孩子在没有奖励之前是单纯喜欢做这件事情的,但是后面“奖励机制”的介入,使得孩子从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老人利用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来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但上面案例的孩子最开始本身就喜欢去老人那边玩,这是有“内部动机”的,有自身兴趣的。
但是如果孩子很讨厌一件事,拒不配合,可能介入“奖励机制”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http://imgq8.q578.com/ef/0627/bc1472f5730186c5.jpg)
案例二:
一个家长自述:他打算送家闺女去学习跳舞,但是他闺女死活不愿意,到了舞蹈班也拒不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