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孩子之前一直认真练钢琴,也非常喜欢钢琴,但是最近一段时间被电视剧吸引了目光,练钢琴心不在焉,这个时候可以祭出奖励机制。![](//imgq8.q578.com/ef/0627/d273b16a1ebb6476.jpg)
![](//imgq8.q578.com/ef/0627/3af66ae08586763d.jpg)
![](//imgq8.q578.com/ef/0627/d88c8bc246a9edef.jpg)
![](//imgq8.q578.com/ef/0627/a6d254c9dcebd631.jpg)
“认真练1小时琴,可以获得一个奖励”,奖励的东西甚至可以是他最近心心念念的电视剧,这样能在外在辅助他,让他不要因为这一时分心,导致后续心野了,再也学不下去。
![](http://imgq8.q578.com/ef/0627/d273b16a1ebb6476.jpg)
特别注意的事项:
1:不能什么事情都用“奖励机制”,经常用容易导致孩子对于奖励的阈值变高。
就比如有一个事儿让家长哭笑不得,想让孩子帮自己扒一个蒜,结果孩子张口就是:“有什么奖励?”,因为在家里家长经常用奖励来引导孩子做事儿,导致现在让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奖励。并且还要评估一下难易程度,奖励低的还不做了。
![](http://imgq8.q578.com/ef/0627/3af66ae08586763d.jpg)
2:外部激励不会一直存在,所以退出机制要完善,不能一直使用。
奖励不能够一直持续,不然孩子也会懈怠,甚至从“内驱力”转变成了“为奖励而努力”所以最开始就要想清楚这个奖励存在多长时间,以什么方式退出,怎么和孩子解释。
3:奖励的东西最好根据孩子的喜好来决定,但是现金奖励尽量减少,而是采用满足孩子一个心愿之类的方式。
![](http://imgq8.q578.com/ef/0627/d88c8bc246a9edef.jpg)
03
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
其实对于这种外在激励,各类家长各执一词,但这也只是一种教育的方式罢了,并非是洪水猛兽。
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不同的个体,所以教育方式也要根据家庭环境孩子性格进行调整。一个有自驱力、内心强大、自制力强的孩子我们当然都喜欢,但是并不是任何孩子都能不借助外力培养成理想的样子。
![](http://imgq8.q578.com/ef/0627/a6d254c9dcebd631.jpg)
在育儿路上,只要能使孩子找到自己的热情和意义所在,能把需要的事情持续做下去,那就是“好方法”!
最后,想要了解更多教育政策、教育故事,敬请锁定择校行,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