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休养的日子,看着依然故我的女儿,我感到很绝望:
一个为了治孩子磨蹭,硬生生把自己肋骨“催断”了的妈妈,有多可悲?
02
接下来还有初中、高中等着我,先不说我会不会被气出脑梗,关键这么下去,女儿的学习不彻底完了吗?
我开始四处搜索孩子拖延、磨蹭、不爱学的知识,开始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
学习中,听了我细数女儿的那些“罪状”,老师告诉我:“要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狠狠地催他。”
磨蹭,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几乎是每个小孩,多多少少都会有这个“小毛病”。
但是家长越着急,越催促,孩子的问题就越严重。
相反,如果家长不频繁催促,孩子反而会提高行动力。
我感到错愕:“我追在屁股后头催,她都做得这么慢,要是不催,她什么都做不了,不是更麻烦了吗?”
老师说,这恰恰暴露了大多数家长“催孩子”的真实心理。
有时候,孩子并不是不会做一件事,也不是不愿意独立完成,
但家长们往往连机会都不给,一看孩子磨蹭,拖沓,就马上“催促+责怪”,硬生生把他们想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的念头给熄灭了。
“快点快点,没有我你作业都写不完。”
“赶快啊,要迟到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墨迹!”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当孩子总是被否定、不被信任他能做到,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陷入自我认定当中:
“反正我也快不起来,那我就这样吧。”
很显然,这与家长催促的初衷背道而驰。
老师告诉我,“催孩子”还有一个隐性伤害:情绪失控。
每当催孩子快点时,家长的心情往往是急躁、不耐烦、充满愤怒的。
这种暴躁的负面情绪,一方面会让家长口不择言,对孩子进行语言暴力;
另一方面,也会把焦虑和压力传递给孩子,加重他们的拖拉。
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那些经常被吼叫的孩子,大脑结构会发生不可逆的改变,这种改变会降低控制情绪的能力,甚至提高患抑郁症、焦虑症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