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被父母催促和训斥时,哪怕外表慢吞吞,但内心已经伤痕累累。
听了老师的分析,我对“催孩子”的可怕程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换位思考一下,在这些密集催促的言语中,大人尚且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孩子又会遭受怎样的伤害?
“那面对孩子磨蹭,我就什么都不能做了吗?”
老师告诉我,行动力强的孩子不是催出来的,也不是吼出来的。
与其气急攻心的催促,不如记住这3个养育原则。
03
1、帮孩子树立时间观念
很多时候,孩子的“磨蹭”,其实是成长上的“慢”。
他们的认知还不能明确理解,妈妈说的“20分钟后”具体有多久。
所以,很多孩子还没来得及对时间形成清晰的概念,就已经被家长贴上了“拖拉”的标签,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更重要的是,随着家长对于这个标签的不断强化,孩子果然就越来越磨蹭。
孩子是需要时间发育的,也需要时间学习。
尤其对于低龄孩子来说,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带领他们拥有时间概念。
用闹钟、手表等工具把时间“视觉化”,让孩子建立起几小时、几分钟的概念。
2、给孩子布置简单、清楚的任务
因为孩子的理解力还没那么完善,当家长在焦虑的语气中,发出一连串的指令,
比如,“洗漱、吃饭、收拾书包、穿鞋、赶紧出门”时,
孩子的第一反应,做不到“我要快点”,而是我该先做哪个?
这样,当家长与孩子沟通时,就不用咬牙切齿地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不断重复“快点快点”,
而是用“还有十分钟就出发”,这样的表达更精准,也更理性。
当孩子学习拖拉、做事磨蹭的时候,明确告诉他们后果:
“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穿好衣服鞋子,你就不能出门玩了”。
日常多和孩子进行时间上的约定,并严格执行。
时间久了,孩子知道自己磨蹭会带来惩罚的后果,心里就会绷紧一根弦,主动提醒自己加快速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