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 Daisy 一家的生存环境(见图5),并让他们猜测:What country does Daisy come from? What's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the local people like?学生通过观察,在图片中找出了几个关键细节:人物长相不像是亚洲人;居住环境比较脏乱;周围都是热带植物;有的孩子光着脚;房子是木质吊脚楼。根据这些细节,学生获取了两方面的文化信息:一是地理位置是热带国家,可能是南美洲某地;二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当地居民生活比较贫困。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判断,让他们查看绘本附录部分的地理位置图(见图6)。
教师随即补充相关信息:图片中展示的是南美哥伦比亚里奥内格罗(Rio Negro)地区的真实环境,城市得名于当地一条名为 Rio Negro(葡萄牙语“黑河”)的河流,Daisy 就是每天在这条河上溜钢缆。至此,学生对于南美地区的社会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教师随后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 Why do the local people live in these special buildings?
(2) What area in China has a similar natural environment? Are people there facing the same problems?
学生通过观察绘本图像,结合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识,经过深入思考得出以下结论:
(1)里奥内格罗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木材资源丰富,但气候潮湿多雨,多有毒蛇、猛兽出没,建造吊脚楼这种建筑既是就地取材,又能防洪防潮,还能避免毒蛇、猛兽、毒虫的侵扰。
(2)我国的四川、湖北、云南等地山区有着类似的自然环境,多年前也有地区采用类似的出行方式,但现在当地政府通过修路搭桥改善了交通条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于南美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们生活方式等文化元素有了更加深入的感知,并通过比较我国部分地区的相关文化状况,加深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深切感受到了国情的差异,也改变了部分学生“国外总比国内好”的错误观念,从而使学生增强了文化自信,提高了文化鉴别能力,其文化意识有了实质性的提升。
No.3
利用绘本图像的图文互补性特征
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即读者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提取、策略运用和多元思维(王蔷、敖娜仁图雅,2017)。与一般的文本不同,绘本分图像和文字两条线共同叙事,各自承载着一定的信息。两条线传递的信息有重合、交叉的部分,也有各自独立的部分。文字部分传递的信息相对直接些,图像部分传递的信息相对隐蔽些,两者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构建绘本的完整意义。文字中的信息可以直接提取,但其提取的速度与质量受到学生语言水平的制约;图像中的信息常隐藏在细节之中,无法直接提取,对于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把握绘本特点,运用恰当的策略,调动多元思维,并将文字和图像两条线的信息整合,从而使他们对绘本的理解更深入、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