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到一个视频——
一个6岁的小女孩在节目中“控诉”自己的妈妈:“我不喜欢弹钢琴,不要再逼我练琴了!”
而造成母女俩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女孩的妈妈每天都会逼孩子弹钢琴,一练就是2~3个小时。
其实小女孩早就明确表示过:自己不喜欢钢琴,每次练琴都不开心。她喜欢的,是画画和舞蹈。
妈妈却振振有词:
“在她这个年纪,画画只能作为兴趣。”
“我不逼她,她能学得好吗?”
“当她考级通过、获得了荣誉,就会很开心!”
但小女孩的话却直接“打脸”了:“有时候会,但也不是那么快乐。”
01 父母的“控制欲”
每当孩子和父母的想法不一致时,我们总能听到类似的话:
“你还小,懂什么啊?按我说的做就行了!”
“我是你妈/爸,还能害你吗?”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付出这么多,还不是为了你好!”
这些话中的潜台词,却是——
我比孩子懂得多,我的判断比他们的准确,所以他们必须听我的。
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是因为孩子做得不够好,我的出发点是好的。
我都为你花了这么多钱、费了这么多心血,你却不听我的话,你对得起我吗?
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成了很多父母“绑架”孩子听话、顺从的挡箭牌。
这既是家长“控制欲”强的表现,也体现了一种盲目的“自我满足”心态。
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单方面施与”被称作是“非爱行为”——
也就是打着“爱”的名义,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们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就像节目中小女孩的妈妈:她是爱孩子的,希望“帮”孩子成才、获得“荣誉”。可她却忽视了孩子的意愿和喜好,将自认为正确的选择强加在孩子身上。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很可能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会弹钢琴的普通女孩,却失去了一位“梵高”或“杨丽萍”。
这也是很多父母的通病:
他们倾其所有,自以为将最好的一切都给了孩子;却不知道孩子根本不需要这些,甚至视其为枷锁、负担。
父母给的越多,孩子就越反感、越讨厌,最终双方身心俱疲,两败俱伤。
02 父母也会犯错
的确,很多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他们却忘了:父母不是万能的,我们也会犯错!
我的朋友圆子就是典型的受害者:
圆子高一、高二时,就读于一所普通的高中。不过她的成绩很好,一直是年级前10名,人也开朗阳光,老师、同学也都很喜欢她。
但为了让孩子考上更好的大学,圆子的父母不顾她的反对,硬是花钱、托关系,把她转到一所师资力量更好的重点高中。
结果这次转学,彻底改变了圆子的命运。
新学校的学生在高二时就学完了高三的课程,圆子根本跟不上班里同学的学习进度。
原本是尖子生的圆子成了班里倒数,老师的轻视和同学的冷漠让她非常失落,学习压力也特别大。
更可怕的是,孤立无援的圆子被学校里的“坏孩子”盯上了……
巨大的心理落差和遭遇的校园暴力,彻底压垮了圆子——她不仅成绩每况愈下,性格也变得沉默寡言。
到了最后,圆子的高考成绩连三本的分数线都没达到,只考上了一所还算不错的大专。
我们这些朋友和圆子以前的同学,都为她感到可惜——以她之前的成绩,即使上不了清北等“985”,至少“211”是绝对没问题的。
但这样的结果在圆子父母眼中,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