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帕累托最优”也只具有局部均衡意义
“帕累托最优”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一个命题,其含义是指,在一种经济状态下,如果没有一种办法能在不使任何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某(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这就意味着一个社会在既定的生产技术和既定的消费者偏好函数条件下,生产资源配置已达到最优状况。
对于“帕累托最优”命题,笔者认为它只具有局部均衡意义。因为对于全局而言,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既定的消费者偏好函数条件下,资源总量总是有限的。对于有限的资源总量,任何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必然会让一部分人利益受损,一部分人利益增加,所以,任何经济状态的变化总会存在一部分人不满意的情况。但对于局部而言,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既定的消费者偏好函数条件下,“帕累托改进”是存在的。所以,“帕累托最优”命题只具有局部均衡意义。
由于“帕累托最优”命题只具有局部意义,所以,我们在经济学研究中,就不应把“帕累托最优”作为一个常用的判断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经济学需要寻找更现实更全面的判断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经济行为好坏的判断标准应具有长期整体均衡价值,而不是只具有局部均衡价值。
四、凯恩斯“节俭悖论”也是不存在的
“节俭悖论”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命题。由于节俭,导致需求减少,导致经济增长乏力,最终导致个人财富减少,而不是增加。由此凯恩斯经济学极力主张国家干预,大力刺激需求,以此推动经济增长。
但实际仔细分析,所谓节俭导致需求减少,只是一种短期现象,从长期看,节俭只是需求在不同时间段的重新配置,而并不是需求减少。因为人们手里的钱,最终必然都是要花出去的。
从长期和全局看,节俭更符合经济学的本质。第一,节俭有助于家庭收入支出的稳定。而家庭经济生活的稳定,最终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第二,节俭有利于保护环境资源,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俭有助于提高投资效率。因为在节俭的情况下,一些无效投资就没有市场需求。第四,节俭有助于抑制金融和信用的无效扩展,有利于防止金融危机。第五,节俭有助于抑制贪欲,从而有助于培育社会美德。而社会美德又有助于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五、关于经济学及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第一,经济学需要认真梳理有关看似正确的命题,未来经济学需要以新理念综合多学科知识建立大经济学体系。大经济学体系应建立在道德建设、公平建设、节俭建设三大支柱上,即大经济学应把道德、公平、节俭等问题,都要纳入到自己的分析范畴中,大经济学应是文化学、政治学、心理学、哲学、数学等多学科的综合。
第二,大经济学追求的均衡目标不应是局部均衡,而应是长期总体均衡。所谓长期总体均衡,核心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具体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人与人的和谐,核心是要求社会生产关系不应建立在对立的基础上,而是应建立在共赢互利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和谐,核心是要求社会生产力不应体现人对自然的征服关系,而是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三,世界经济新常态也呼唤大经济学。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正处于新常态,新常态表层问题是经济增长乏力和疲软,但深层原因是社会道德水平下降、不公平问题日益严重,以及资源环境的过度透支等三大问题。为此,有效对策是需要各国把道德建设、公平建设、节俭建设应放在发展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道德建设、公平建设、节俭建设将是推动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三大支柱或三大动力,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和投资、消费和出口旧三驾马车相比,新三驾马车具有更强大和更持久的动力。
第四,如何推进道德建设,世界需要新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