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历史:商鞅是古中国唯一成功的改革家?他解决了中国首次内卷

运转效率提升,经济总量加大,蛋糕做大了,就能够实现“所有参与者都获得正收益”,变法阻力小得多,新制度才可能生根、固定化并延续下去,才能变法成功。
分析商鞅变法的成功之道
了解了变法要成功的基础逻辑后,我们可以通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清楚分析商鞅变法的成功之处:
商鞅变法突破了哪些旧有体制,用哪些新的激励机制取而代之?
经济上最重要的是改变土地所有制,“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土地私有化。
在政治上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新制度怎样提高社会财富总量与效率?
井田制属于国有土地所有制,荒地不能种,因为都是王土,不能动,农民种地缺乏积极性,效率低下。商鞅奖励农民垦荒,扩大生产规模,土地重新分配,可以开荒垦殖。这是一场效果明显的农业改革,农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粮食生产总量大大提升。
在世卿世禄制度下,爵位和官位都是世袭的,个人能力与工作表现不影响官爵的地位。在新的军功爵位制下,任何人只有在战场上勇猛杀敌,凭战功才可以封爵,才可以提拔当军官,才可以在朝廷和衙门里任职。通过这个竞争选拔机制,秦国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的效率。

变法的阻力是怎样被消除的?新制度是怎样生根与固化的?
变法的启动,必然需要有一个魄力强的领导,先顶住变法刚开始时守旧派的阻扰。然而,当变法初见成效后,必须让改革的成果本身足够去”说服“与”制衡“守旧派,才能跳出人亡政息的困局。
“废井田,开阡陌”大大增加了社会总财富,让公室贵族的财富增长也同时受益。另外在兵马钱粮充足与军功爵位制的加持下,秦军变身为虎狼之师,国家领土扩张,进一步让公室贵族们的权势与财富水涨船高,成功“说服”了这些守旧派对新法减低阻扰。
另外,后来在秦国扩张过程中,渐渐积累起来的军功阶层,形成了一股新生力量,他们对新法的支持,足以“制衡”守旧派“开历史倒车”的可能。

魏国的李悝变法,做到了“说服”,但在“制衡”上没做到位,以致魏国的变法没能笑到最后,最终被秦国赶超。
商鞅的人生结局
商鞅最后的结局很悲惨,秦孝公死后,过去被处罚过的守旧派大臣拥立太子上台,守旧派诬告商鞅谋反,新君立即杀了商鞅。但商鞅所建立起来的制度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了,为什么呢?
上文分析过,一半原因是守旧派被变法的效果“说服”了,认同变法是有可取之处的。当然,如果既能享受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的好处同时,还能回到以前官爵世袭躺赚的好日子那更好。当年魏国的贵族们就是这么想的,所以让李悝改革开了历史倒车。

但是,当他们考虑到,如果现在要回到世卿世禄制,首先他们得有能力消灭整个新兴军功阶层,这代价实在太大了,而且还没百分百把握成功,守旧派也唯有打消开倒车的念头,先看看秦王的意向,所以,先去诬告商鞅试试水。
而秦王也不笨,如果回到那个内卷化的旧制度,秦国会不会变成下一个晋国,真说不准。让军功阶层制衡公室贵族,对他来说才是最稳的。但秦王同时也想得很明白,旧贵族需要一个交代。自己才上位,这些贵族失去的尊严和特权必须要有一个能够让人接受的办法来弥补。那不好意思,唯有借商鞅你的命来祭旗了。
所以,即使新秦王明知商鞅不可能谋反,但是此时他必须相信,好让公室贵族们拿商鞅来泄愤。商鞅最终兵败身死,还被车裂示众。然后大家心情平复了,继续保持现状,好好过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