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盲盒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有芬达联名泡泡玛特的礼盒装新玩法:一箱11听的汽水和一个潮玩盲盒被箱子的纸板所覆盖,消费者不仅需要猜测那个纸板下会是盲盒,拿到盲盒后,还要再经历一次开箱,可谓是盲盒的二次方形式。
也有结合粉丝经济的:瑞幸咖啡推出买鹿角杯抽刘昊然Q版盲盒的形式,还有旺旺的走出零食圈,推出零食周边盲盒——“好想捏”系列的形式。
盲盒经济模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购买一款产品,随机得一个玩具盒子或是购买一个福袋的形式,千篇一律的方式会被消费者厌倦,且同质化严重,失去了使用盲盒概念增加新鲜感的初衷。
品牌应该结合产品的特征,创新盲盒在自己的产品的运用,探寻可能的扩展产业范围区域,和其它竞争者的营销模式形成差异化,从而给大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专注产品质量,牢记盲盒只是辅助营销的策略,切勿本末倒置
对于受众面广的产品,用户很少“用爱发电”来购买产品;盲盒玩转得再花销也只是辅助手段,没有好的质量支撑,促进不了销量,用户更加看重实用性,对于产品的容忍度较小。
因此,品牌应该专注于产品本身,切勿本末倒置。
对于价格比较高的品类而言,盲盒经济对于他们的主要目的更多的是吸引流量,并把这些流量转化为活跃用户,那么如何盘活这些流量就是他们的核心问题。
笔者有如下建议:
① 创新购买盲盒的模式,给顾客更多的选择权力。
高未知性是盲盒的主要特征,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顾客的选择困难症,增加了顾客期待程度。
然而,价格越高的产品,人们消费就会越趋于理性,这也造成了大众不愿在高价产品中消费盲盒,因为当抽到自己不喜欢的产品时,损失比起低价值产品更大,厌恶风险的特征使人们对盲盒模式抱谨慎态度。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高价的“旅行类”盲盒产品往往只能以超低价才能引发大多数人购买——因为当它不在位于“高价”区间,人们承担的风险更小时,才能没有负担地把决策权交给“盲盒”。
基于消费者的谨慎态度,在高价产品中融入盲盒产品时,可以把一部分选择权交给顾客,一部分选择权交给“随机性”。
如在进行“机票盲盒”时,可以把目的地归类,按照地域划分(华东、华南、华中、西南等区域),或是按照旅游地点的属性划分(如“海岛类”“古镇类”“繁华城市类”等),或者其它维度,让消费者选择想要去的大类,而然后再在这些大类中随机抽出目的地机票,这样既可以让顾客更加放心地把选择权交给盲盒,增加了产品满意度,减轻了他们需要承担的“盲盒风险”。
② 常态化盲盒形式,适当提高盲盒价格,赠送活跃用户抽取盲盒机会,盘活流量。
现今高价类产品的盲盒更多的只是在特定节假日的尝试,并未像潮玩一样可以常态化运营,而售卖这些盲盒的平台大多也是以“盲盒”为热点,吸引流量。
然而正如前文所言,很多消费者在活动结束后,很难变为活跃用户,即使因为特定时期的盲盒活动增加了更多的新用户,这些用户的价值也不高。
在HOOK模型中,用户需要一定的激励才能进行长久的投资,平台在后期的运营中,可以考虑通过积分制度的形式,对于活跃用户赠送抽取盲盒的机会,从而激励新用户成为活跃用户。
此外,在常态化的盲盒模式中,产品依然可以以低于常价的“高性价比“为卖点,但不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售卖产品,造成”赔本赚吆喝“的局面。
③ 捆绑销售,一站式服务创造更多的盈利机会。
现在的高价类的盲盒主要是以卖家自掏腰包,或是以很低利润的形式,以“血赚“为噱头,吸引消费者进行购买。
然而,这样的赔本/低利润模式肯定不能长久,且企业承担的运作风险也大,在付出了高成本,能不能达到营销活动的预期目标还很难说。
盲盒的特点是让消费者把选择权交给随机,消费者不想花费太多的时间进行产品的挑选,正如盲盒机票的卖点——“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样,存在着少给用户思考时间的特点。
那么企业需要抓住这个特性,通过“随机性”帮助消费者做决策,考虑盲盒产品的使用场景,延伸产业链,使盲盒不单单只销售一个产品,配套产品也可以组合到盲盒中,既让消费者可以无脑地享受一站式服务,又增加了卖家盈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