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六卿家族之一的赵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惨遭毒手,这样一来赵括被杀的根本原因就显而易见了。不只是赵家,晋国的这个世袭制非常“坑人”,小家族出身的能人没有进路,六卿家族又没有退路,一不小心就被灭门。除赵氏之外,同为晋国六卿家族的栾氏、范氏、中行氏都惨遭灭门,可以说想要夺权,灭门是必经之路。但凡留下一个后代,按照“祖制”这小孩就能一步登天直接成为六卿之一,这也是屠岸贾一定要找到赵氏孤儿的原因之一。
《史记》原话就是“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也就是说屠岸贾是憋着坏就要灭掉赵氏,屠岸贾的形象是个奸臣,这种形象想要害人无非是为了夺权。屠岸贾的家族也是个贵族,祖父和父亲都是晋国的大夫,屠岸贾自己的这个大夫位置也是世袭来的。
灭赵氏时候晋国国君是晋景公,在这之前有个晋成公(满打满算在位六年),晋成公之前是晋灵公。这个晋灵公荒淫无道,宠信屠岸贾,疏远当时的卿大夫赵盾。屠岸贾为己谋利,与晋灵公串通一气,屡次刺杀正卿赵盾,结果没成功。赵盾见状准备出逃,没等逃出国境,晋灵公就被赵盾的堂弟赵穿给杀了。由于赵氏势力比较大,晋灵公确实荒淫无道,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赵盾也重新回朝掌权,但赵氏和屠岸贾的仇也结下了。
继位的这个晋成公和赵氏关系比较好,毕竟他回晋国接任国君赵氏也出了力,可惜的是晋成公死后,晋景公又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史记 赵世家》记载“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当时赵盾已经去世了,赵氏继任的宗主就是赵盾同父异母的弟弟赵括,就这样赵括一家被屠岸贾与一些其他将领联手杀害了。
历史上晋国赵氏家族原屏两支被灭的事件被称为“下宫之难”,赵氏孤儿就是在此事件的基础上虚构的。对于“下宫之难”《史记》和《左传》有截然不同的记载,屠岸贾的版本和史记大致相同,左传版本的“下宫之难”是由赵氏内部的丑闻引起的,和屠岸贾没有关系,两个版本由于历史久远,真假难以分辨。
说起来屠岸贾和赵括(这个赵括,和战国末期赵国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是不一样的)都是晋国大夫。
(屠岸贾剧照)
屠岸贾能成为大夫,得感谢他的祖父屠岸夷。
早年,屠岸夷本是晋大夫东关五的门客。后来,晋国发生内乱,屠岸夷帮助晋惠公夷吾继位,因而有功。
后来,屠岸夷在秦晋交战时,被秦穆公所擒,斩首而死。
晋惠公感念他的功绩,于是追封他为上大夫,并让他的儿子屠岸贾承袭了官职,所以屠岸贾得益于此,成人后也承袭为晋国大夫。
赵括的祖上一直是晋国显贵,发生骊姬之乱时,他的父亲赵衰放弃了大夫的职位,追随重耳流亡国外19年之久,重耳继位后是为晋文公,为了感谢赵衰,晋文公把女儿赵姬嫁给他,于是生下了赵括三兄弟。
赵括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赵盾,在赵衰去世后,赵盾以嫡子的身份袭承了赵衰的职务,由于他很有治国之才,得到晋襄公的器重,很快就成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权臣。
那么,在几朝国君的统治下,屠岸贾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在晋文公和晋襄公两朝国君在位时,屠岸贾受祖父屠岸夷的政治拖累,一直不得重用,根本没有机会刷存在感,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野心。
很快,屠岸贾就抓到了机会。
公元前621年,在位不久的晋襄公因病去世,将国君之位传给了4岁的儿子晋灵公夷皋。
(晋灵公剧照)
晋灵公由于年幼,军政事务悉由赵盾主持,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晋灵公和赵盾越来越不对付。
一方面因为赵盾在晋襄公去世后,曾有改立太子的打算,若不是母亲穆嬴哭闹不休,成为国君的就不是他晋灵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