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宋朝相距只有短短的53年,但为何感觉像是隔了好几百年?
而这些,教科书中通常是简略带过,并且还会很快跳到唐朝末期的藩镇割据以及黄巢起义,然后就是唐朝灭亡。
这样一来,就给很多人造成一种感觉,唐朝似乎在安史之乱后就结束了,但实际上,从安史之乱爆发的公元755年,到唐朝正式灭亡的公元907年,中间还有足足一百多年的时间。
不止如此,在唐朝灭亡之后,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而五代十国和曾经的五胡十六国颇有些类似,即政权如走马观花似的一个接一个,甚至有点那种“山头又换大王旗”的感觉。
正因为政权太多,更换的也太频繁,因此又给人造成了这一段历史时间很长的错觉。
但实际上,五代十国期间曾出现过的政权,有不少都是同时期存在的,比如取代唐朝的朱温在建立后梁的同年,四川境内一个叫做王建的人建立了前蜀。
还有,李存勖在公元923年建立后唐的时候,江南的南吴政权已经创立数年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就是,五代十国时期虽说政权较多,但有好几个是同一时间并行存在的,因此这一时期从开始(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算起)到结束(公元960年北宋建立),仅仅只有53年而已。
正因为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单独的时代,加上政权较多,如果不去看前后时间的话,那么就给人造成了一种很久很久的感觉。
加上前文提到的很多人有“唐朝在安史之乱就已经结束”的错觉,因此综合在一起,就会觉得宋朝距离唐朝仿佛是已经过去了几百年的样子。
总结一下就是,我们的教科书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大事件加深了解和印象,因此采取的讲述方式是“热点”、“重大事件”、“重点人物”等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让大部分人对中国的历史大致发展和基本脉络快速了解,也正是因为这种方式,才让我们大部分国人对历史的掌握都较为不错。
但带来的影响,就是对历史上一些热点较少时期和人物了解不深,同时在回顾历史的时候,对于历史时间也不太敏感,从而造成了有“唐宋之间好像隔了几百年”的“断代感”。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也是造成大部分人会有“唐宋相隔数百年”错觉的原因。
这个因素就是,社会形态以及经济形态的变化,让唐代以及唐代之前那种尚武的气节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从官员到民众日趋保守,这便是给人造成“恍若隔世”的核心原因。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唐朝和宋朝,完全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精神风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先秦时期,君臣之间如果见了面,还有互相行礼以示尊敬,老话“来而不往非礼也”,便是说的这种情况。
而在汉朝乃至在隋唐时期,虽说当时的皇帝不需要像先秦时期那样,频繁地对臣子还礼,但如果见到像丞相这样的重臣,依然会起身表示尊敬。
并且,在隋唐时期,大臣们上朝议事,通常都是坐着。
但到了宋朝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上朝的文臣武将,不管是地位高低、官职大小,都必须统一站着和皇帝说话。
“始废坐论之礼”。---《宋史》
至于说君主向大臣还礼,那在宋朝更是没有的事,由此就可以看出,从唐朝到宋朝,臣子的地位在逐渐下降,而君王的地位却在不断上升。
除此之外,像汉唐时期那种从上至下的尚武精神也在逐渐消失,比如,唐朝时的书生,可以佩剑而行,游遍大江南北,当年的李太白不就是如此吗?
但这种情况,在宋朝可能吗?答案是不可能。
而这样一来,宋朝就给人带来一种“文弱保守”的印象,不管是朝堂上的官员,还是民间的百姓,再也没有曾经那种充沛的武德。
正是因为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就让人有了仿佛是相隔数百年的两个完全不同时代,所以,“恍若隔世”的感觉也就因此而出现。
那么话说回来,为什么唐宋的社会制度和精神风貌会差别如此之大呢?核心的原因,是强宗大祖瓦解并消失了。
前文提到,先秦时期,君臣见面还要相互行礼还礼,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莫非是当时的君主比后世的君主懂礼貌?当然不是。
很简单的原因,当时的生产力较为落后,地多人少,加上生产工具简陋,因此就需要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生产和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