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宋朝相距只有短短的53年,但为何感觉像是隔了好几百年?
因此,作为君主,他需要把土地分给诸侯,而诸侯二次分配将土地分给卿大夫,通过三方合作,最终完成了土地耕种,且都能有所收获的结果。
这就好比,当时的君主与诸侯、卿大夫之间,更像是合伙开了一家公司,君主是大股东,而诸侯和卿大夫则是占股份不同的中小股东。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君主股份最多,但他也不能对大臣们太过分,毕竟大家都是董事会成员嘛,你见过哪个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吹胡子瞪眼的?
并且,这些诸侯、卿大夫由于拥有耕种土地的权力,因此逐渐就富裕起来,而在富裕之后,出钱让家族子弟读书并入朝做官,久而久之,又在朝堂上形成了自己的一方势力。
并且,诸侯、卿大夫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所涉及的产业也越来越多,而古代不像现代的商业如此便捷和方便,所以,一般在某个诸侯的领地之内,出于生活生产的需要,都会形成一套完整的商业体系。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诸侯们可不仅仅只会种地,他们还会经营其他项目,比如畜牧、染织、酿造、冶金等等,甚至学校什么都会涉及。
而久而久之,这些诸侯不仅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同时还会形成我们熟悉的“门阀士族”。
别的不说,就说建立唐朝的李家,他们就是出身于关陇贵族,而像李家这种世家大族,在整个唐朝比比皆是。
并且,这些世家大族不仅拥有财富,同时还拥有不容小觑的武装力量,也就是世家大族的私兵,这些私兵,也是隋唐时期府兵制的主要兵源之一。
既有完整的商业体系,又有自己的根据地,还十分富裕,同时又拥有让朝廷不容小觑的武装力量,有了这些,皇帝就必须对大臣们客客气气。
至于面对君王站着或者跪着议事,那更是不可能的事。
但在唐朝末期,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导致这些拥有大量财富和技术、武装力量的世家大族基本都消失了。
什么事呢?两句话,“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至于谁干的,熟悉历史的人都十分清楚,正是写下“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黄巢,他用极其直接的手段,将大部分世家大族消灭了。
而在这之后,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频繁更替,以及连年不断的战争,让社会秩序进一步崩塌,因此也就没有新的世家大族形成的机会和时间。
所以,到了宋朝建立后,君主拥有了无上权威,臣子也因为没有隋唐时那种能让君主不敢轻视的资本,而变得唯唯诺诺。
因此,站着跟皇帝说话,就成了常态。
而民间也是如此,随着皇权的地位越来越高,整个大宋就自上而下呈现出一种“君贵民轻”的状态,再加上宋朝开国后所执行的“重文抑武”政策,就让百姓们再也不复有曾经那种敢于藐视一切的充沛武德了。
所以,拿一个唐朝人的思想状态和宋朝人来对比的话,就会发现,两者的区别相当之大,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仿佛是两个相隔了好几百的错觉。
这就好比,拿我们现代的人,与清末时期的人对比是一个性质。
总而言之,唐宋之间虽说仅仅相隔53年,但却给人感觉像是相隔数百年的原因有两个,本质上是因为我们普通人在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时候,通常都是用“热点”、“大事件”、“重点人物”这种方式快速了解了历史,因此就在很多人的概念中,好像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就已经灭亡了,但那个时候距离唐朝灭亡还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这种大部分都有的“断代感”,是造成我们有唐宋之间“恍若隔世”的本质原因。
而核心的原因则是,随着唐末时的黄巢起义,以及五代十国的连年战争,世家大族被消失,社会秩序被崩塌,等到宋朝建立后,根据自身需要制定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与唐朝时的文化大相径庭,因此两者对比,就让人觉得好像不是同一个时代,所以也就有了唐宋相隔数百年的错觉。
“新科学事实之所以胜出,并不是因为反对者都被说服了,而是因为反对者最终都死了”。
套用这句话,同样可以解释唐朝和宋朝为什么时很近却境已迁。即:
宋朝的社会风貌之所以迥然不同于唐朝,不是因为唐朝人集体转性了,而是因为他们都死了。
这种死,不是生物上的死而是历史上的死。诸如人事、制度、文化模因以及主旋律,全都死了,只能全都变了。